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可以分为技术教育、导入教育和人文教育。技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生存的技术;导入教育主要是将学生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更具有社会性;人文教育则关心人的各种潜能的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人文素养教育应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永恒目标。一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五点依据1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文素养是科学时代人应必备的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核心之一的历史课程,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促使青少年人格系统健康发展,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会议在重新界定基础教育的使命时,提出了为最终实现真正的世界公民的目标而必须予以思考的几个问题: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作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由此可见,高扬人文精神是现代教育的崇高使命。3遵循历史教育的本质目标:历史学科的本质是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历史教育应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历史教育的本质,即承载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4履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以极大的篇幅和字数突出地彰显了历史课程之人文性质属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1。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之一,即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半生不熟的社会经验,有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些特点,使历史教育既可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手段,也可成为个人发展的巨大障碍。历史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人文素养教育之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2。历史教育所谓的人文素养极其丰富,它不仅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人的具体语言、行为外显出来的人文素质。“人文性”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人文性”有不同的界定。我们所提倡的历史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情境性。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1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由世世代代无数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培育而成。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忧患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民主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井冈精神、长征精2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培养和健全公民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发展追求的基本精神是社会公正,而造就合格的公民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实践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能给大家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中学历史教育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既能使学生了解公民意识是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又能形成在认同国家、民族概念的基础上,选举、参政、教育、福利、健康、安全等权利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的基本观念,更能使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在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中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3开拓与完善国际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中学历史教育中完整的国际意识应包括:1)国家平等的意识2)对外开放的意识3)宽容尊重异域文明的意识4)全球利益的意识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站在全球的立场,遴选对人类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典章制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典型素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嬗变和当今国际社会的现状,是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绝妙载体。在进行中国史的教学中,应将中国史和相应的世界史联系起来,以进行国际意识的教育。近现代两次原因不同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是与世界越来越大的差距。痛定思痛,我们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向世界全方位的开放。中学历史教育通过国际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情感与基本态度。4塑造健康的人格意识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反映趋势的总和,是个体所具有的兴趣、态度、气质、性格、价值观、人际关系、情感以及其他行为差异的混合体。3历史教育在教养上关注人的意志、道德品格、理想、信仰、精神状态、情绪倾向,以及反映、智慧、自尊等人格要素的综合。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世界史教学中也有很多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如介绍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列宁、甘地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与阿伯迪妮指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之所以将发生,3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是因为人性论的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格意识教育可以启迪和帮助学生对人生有深度的开悟,有利于学生陶冶思想德性,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人格完善应被视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三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1历史教学目标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念中形成人文精神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四方面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使学生得出先进的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结论。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是当代中学生的责任与使命。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交流,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身上敢于怀疑、挑战的勇气,批判精神,善于反思,勤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珍贵品质,使学生形成要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态度4)通过对如何看待儒家传统文化的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学历史教育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历史教学活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如《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一课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三种方式:讨论、交流、分析。1通过对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技成就影响的讨论,认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更加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的观念。2通过对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家的事迹的交流,感受刻苦,钻研,创新精神在他们研究中的影响。明确刻苦,钻研,创新精神更应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的人格境界之一。3通过对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更应有全球利益意识:关注地球环境的保护,关注人类和平,关注人类的共同发展,关注人类自身的道德建设。历史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学语言要富于激励性、启发性,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勇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对探求知识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材料研习、调查访问,以及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案例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乎人性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3历史教学评价呈现个性、多元、开放,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成长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历史教育评价方式,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除了常用的纸笔书面测验法之外,还应当综合采用观察法、活动法(如辩论、演讲、制作、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历史考察等)、个人成长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等等。在考试形式上,亦可以采取开放式(开卷式)、分层式、自主选择式,等等。在评价效果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更应当关注4其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个性、多元、开放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文素养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关键性意义的。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学历史教育从提升人文素养着手,激发起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操,懂得“为何而生”、“何以为人”,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这些正是学生今后为人处世、立足社会、贡献社会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应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永恒目标。引注: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8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