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第二讲-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周)
第二讲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行为主义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班杜拉★智力的个体差异——斯腾伯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有的时候真是魔鬼吗?心理层次说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前意识:一般意识不到,注意、回忆联想才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潜意识: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活动现象,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弗洛伊德的心理层次说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个体生来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性和攻击,满足个人当前需要。快乐原则——满足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化出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若不协调会焦虑。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代表理想部分,是父母、社会向个体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人格结构,监督、批判、管束自己的行为。道德原则——抑制本我、监控自我、达到完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人类有两类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性本能):一切与保持生命(生存)有关的本能(力比多)死本能(攻击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力量(塔那托斯)体现为恨、破坏、攻击、战争的力量个体所经历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口唇期(0-1.5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肛门期(1.5-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性器期(3-6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和同性的排斥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6-12岁):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喜欢划分界限,多与同性往来。生殖期(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产生性冲动,开始有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同成人产生抵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八阶段理论(完整的人生周期):每个阶段由敌对冲突或两级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形成一种危机。解决危机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阶段一主要矛盾发展结果婴儿前期(0-1岁)信任PK怀疑:婴儿的目的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信任:获得安全感怀疑:外界的不可靠,不熟悉的环境会焦虑阶段二主要矛盾发展结果婴儿后期(1-3岁)自主PK羞怯:儿童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己亲自去做一些事情,但往往弄的一塌糊涂,这时父母要给予帮助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和批评自主:自立自主性人格羞怯:一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自我怀疑阶段三主要矛盾发展结果幼儿期(3-6岁)主动感PK内疚感: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开始追求自我利益,想象着自己正在扮演成人的角色,并感到开心自豪主动:好奇心,自信和责任感内疚: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阶段四主要矛盾发展结果童年期(6-12岁)勤奋感PK自卑感: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家庭、学校和同伴的各种挑战,形成压力感,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勤奋:知识能力,为人处世,成功感自卑:缺乏基本能力,产生失败感阶段五主要矛盾发展结果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PK角色混乱:从思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等问题;到思考自己与社会关系,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角色同一性:职业、性别获得同一,方向明确角色混乱:个人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的角色不相符合,可能变的退缩或堕落阶段六主要矛盾发展结果成年早期(18-25岁)友爱亲密PK孤独: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形成亲密感,亲密感是指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友爱亲密:爱孤独:没有朋友和爱人或过的不幸福阶段七主要矛盾发展结果成年中期(25-60岁)繁殖PK停滞:个体面临着抚养下一代的任务,把下一代看做是自己能力的延伸,同时是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繁殖:关怀,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停滞: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对他人和后代感情冷漠,生活消极懈怠阶段八主要矛盾发展结果老年期(60岁以后)完美无憾PK悲观绝望: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那么在这个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接受自己,获得了自我完美感完美无憾:自我接受和满足感悲观绝望:固着于陈年往事,绝望中度过,害怕死亡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八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影响人格的主要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人格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该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学校应尽量避免分不同等级对待学生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其主要阶段是获得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父母或其他人,完全接受其他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同一性拒斥同一性迷乱同一性延迟未能成功地选择或没有严肃地考虑过,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目标未能形成定论由于内心斗争导致未能在该时期获得同一性,个体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机会和自己的情况后,决定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角色同一性•中学生绝不应该被继续看做是“孩子”•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予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样一个管理措施,在小学行得通,在初中不一定行得通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4概念、4阶段、4影响因素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主体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简单堆砌思维发展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取得个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同化和顺应取得平衡图式:表述认知结构,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的内在的均衡状态失衡:当个体意识到他现有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或理解情境时,所出现一种“失去平衡”的状态心理发展的本质:原有图式(平衡状态)-不平衡-同化或顺应-平衡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同化与顺应的关系?4个概念平衡(equilibrium)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适应图式或认知结构(schemes)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客体永久性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靠感觉和动作,去探索外部环境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4个阶段客体永恒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思维集中化(未获得守恒概念)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表象或形象图式,用概念代表事物,如“过家家”游戏。自我中心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排成这样是不是一样多?一樣多这个比较多现在一样多吗?守恒不论事物的形态怎么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这时期的个体倾向于用一种标准或维度看待事物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主要特点:去中心化思维的可逆性思维去集中化(守恒概念的出现)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儿童已获得认知操作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把它倒过去把两杯水调成一样多现在两杯水是不是一样多?我把其中一个揉成香肠样现在这两个黏土是不是一样多?这两个黏土球一样多两个一样多!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主要特点:抽象思维灵活看待规则儿童思维是以符号、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皮亚杰的发展观:心理过程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阶段性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上述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有独特的特点,有一定的年龄含义阶段可以推迟或提前,但阶段的顺序不变,可能存在交叉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阶段的基础,前后两个阶段有质的差异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4个因素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1896—1934)是20世纪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被誉为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地位仅次于皮亚杰的心理学家,也是发展心理学思想中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发展的本质: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心理机能)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语言、符号等。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动物进化结果,早期与外界互相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种系的产物高级心理机能:作为历史发展结果,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与动物不同主要观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并不是人类固有的,而是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内化学说内化•内化是外部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高级心理活动首先从外部动作开始,内化为内部智力活动。•内化过程中,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儿童语言VS维果茨基:儿童语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已形成的心理机能水平•潜力: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智力发展,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速度上学习的最佳期限•教学必须建立在正在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并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BA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支架式教学”挑战性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要求教师在设计、安排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主张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元成分:用于决定做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评价•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知识获取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成分亚理论分析、判断、评价•解决新颖的问题•自动化经验亚理论创造、发现、想象、探索•对现有环境的适应•对现有环境的调整和塑造•对不同环境的选择情境亚理论付诸实践、应用、使用和履行能力智力差异智力是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
本文标题:2第二讲-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0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