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反思【摘要】2004年开始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以往历届语文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它不仅是一般的人才培养,更是关系到中国民族性格塑造的重大问题。然而从笔者一年半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很多改革的困境,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切实的行动,从而真正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中国语文教育质的飞跃。【关键词】困境反思发展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开始施行,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期间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对此,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常常引起我的思考。2004年开始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以往历届语文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教材,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力图培养与世界接轨,面向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全新人才。这种改革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和紧迫。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它不仅是一般的人才培养,更是关系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重大问题。然而从笔者一年半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很多改革的困境,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一、语文教学的道德负荷语文学科在中国极具特殊性。相对于其它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它最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代,拥有数千年的传统,不仅仅是一般的工具性学科,更是涉及思想领域的人文性学科。这在道德倾向浓厚的中国社会,就使语文教学自觉不自觉间,背上了沉重的道德负荷。极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语文改革的第一大困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教师先入为主的确定一个主题,千万百计的引导学生接受这个主题。这种做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文艺的性质道德化,结果学生的所谓“体会”“理解”,实质上都是老师的“体会”“理解”。如契诃夫的《套中人》一文。我们教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首先通过文章背景大谈沙皇统治的反动性,再在文中搜集“罪证”,来对以“套中人”为代表的小人物进行批判,进而上升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文章并结合自身体会,自发的理解以“套中人”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沙皇统治下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感受作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带有深深的同情。再如当我们讲解古人描写山水田园,隐逸闲情的诗文时,常常要扣一个“消极”思想帽子,以今人的道德去死套古人。如广教版语文选修2第六课《六一居士传》的“思考探究练习”第二题:“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请你谈谈“六一”与‘三立’的关系。”(第24页)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前者积极进取。后者意志消沉”,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殊不知欧阳修因政见不同而甘居林下,其实正是一种“立德”的表现。由上可见,当我们需要学生对一篇文章或人物作道德价值判断时,切不可进行简单的所谓一分为二的辨证分析,但又如何能让学生真正自己去理解和体会呢?沉重的道德负荷再次成为了语文新课程改革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二、学生能力的评价滞后语教学道德负荷的直接制造者是教师,教师之所以甘愿背上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的严重滞后。而能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则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目前学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考察手段是考试,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小。仅仅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手段,其益处不言而喻,但其害处也是不可忽视,尤其是语文学科,它不仅损害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严重束博了学生创新求异的能力,与语文新课改的目的背道而驰。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高中语文侧重点应是其人文性。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考察重点应当不再是字词句,而是着重对文章、人物、社会的鉴赏、评价和判断。而所谓“诗无达诂”,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便没有对与错之分,正如一万个读者可以有一万个哈雷特,一万个学生也可以有一万个答案。但我们语文考试的标准答案却只有一份。阅卷老师为了便于操作,常采用“踩点打分”的方法,有时甚至“将错就错”,以求得所谓的“公平”。于是大大小小的考试,不仅成了学生评价的唯一准则,也成了教师教学的最高指挥棒。教师和学生为了能考出好成绩,不得不总结出条条“规律”,准备一个个套子,拼命端测命题老师的意图,讨好阅卷老师的口味,而不是真正从内心出发,鉴赏作品,发表意见,提升素养。于是学生做现代文鉴赏题目,常常需要在原文中断章取义,或者生吞活剥,来凑足答案;写作文时则出现大量假话、大话和空话,言之无物而又辛苦万分。有些所谓“开放性”无答案的题目,又很难达到真正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如广东2007届高中(必修)阶段测试,有道开放性题目是“泰尔瓦塔村刚刚受到海啸的重创之后急需救援,这时到灾区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合适不合适?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本题只要言之有理,无论从哪个方面回答都可以,但这些题目显然不能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多只能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相去甚远。三、教学理念的资源缺失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但道德负荷和评价滞后这两大困境的存在,使这种教育理念很难实现。而教学理念难以实现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便是学生语文学习资源的缺失。这里所指的语文学习的资源指的是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中语文课本和老师讲解之外的知识获取途径。现代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应是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正配合的立体学科,它不仅贯穿于我们生活当中,也应投射到社会中去,是一种走出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大语文”;只有这样的语文,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的时代人才。因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不应该、不能够,也不可能只限于课堂教学的课本和教师。课堂教学之中所获取的有限知识,肯定不能够满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而课堂教学之外所获取的博杂知识,倘若没有适当的引导,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甚而造成学生个性的畸性发展,走向社会的对立面。这种没有合理引导的知识获取途径,我们也姑且称之为“缺失”。现代高中生语文学习资源缺失非常严重,而社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又越来越高。高中新课改后各科分量加重,仅语文就由原先的六本书,变为现在的五本必修再加上若干选修。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时间向学生补充课外知识,或进行课外活动和指导。在学习的高压之下,图书馆借书,只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课外书籍,大多为口袋小书或时尚杂志,需提防老师家长的“穷追猛堵”。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基本局限在课堂上,仅凭课本的简单展示,老师的零星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悲哀,也无法深入领略欧阳修文中自托山水的情怀,则更不用说让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考试当中即使出现此类型题目,也很难达到考察学生的目的。如广东省2007届高中(必修)阶段测试,现代文鉴赏第11题,命题老师选了巴金《家》中两段有关鸣凤与觉慧相爱和投湖的文字,又提供巴金关于鸣凤原型翠凤经历的一段材料,让学生比较分析作者这种艺术处理的好与不好。(12分)倘若学生读过《家》,此题并不难作答。但是事实我所教的两个理科班,没有一个学生完整的读过《家》,更多的学生是只闻其名,末读其书,其语文素养如何谈起?至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广大社会资源,由于没有有效的整合途径,对于学生如何吸收转化,语文教学只能是各听天命,冷眼旁观。语文教学的道德负荷,学生能力的评价滞后,教学理念的资源缺失,这三个语文教育上的困境,由来以久,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其弊端日趋明显,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其实这三大困境并非不可克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教育史上都不乏成功的先例,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成功的先例,与中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真正作到尊重教学规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将教师和学生从这三个困境解放出来,真正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中国语文教育质的飞跃。【参考文献】:《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新课改中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一)、语文教学方式无论怎样变革,仍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实施性。(二)、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以培养健康人格,为他们打下精神的底子。(三)、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大幅度地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讲练,减少作业量,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动活泼的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从而使语文课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三)、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评改这一过程,要改革评改方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从而提学生写作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新教改教学目标情感教育阅读教学作文评改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疏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使之置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规范之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热情和汗水、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工作中的失误、纰漏还真实地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研究它,审视它,深究它的根源之所在,使我们的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目标教学“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之后,渐渐风平浪静。谈论这个话题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人们谈论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其实,这与目标教学并不矛盾,不论什么样的教学,也必须是在目标的指向之内。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也必须是在目标指向之内的探究、自主、合作,否则,不会有什么效果可言。尤其是对话教学,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味信马由缰,不置可否,学生将一无所获。谈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把教学目标作为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重要标准,这在全体教师中也早已形成共识。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看,目标的可实施性所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或目标与内容脱解。最近我的一节公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目标的效果就不好,分析起来,就是对学生接受能力把握不准,同时课堂上总想面面俱到,不能做到有所不为。相反,如果把目标设置的过于肤浅,过于简单,那样看似目标完成得很好,其实是低效的。因为它减少课堂容量,也是对教学对象了解不够的表现,同时,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没有障碍,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是教师完成与编者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充分考虑与学生的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所以每一个课时目标必须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我们的课时目标考虑较多的是教参,是考试的内容,是课文的内容,对教学对象考虑的少,对教学的导向性考虑的少,对教学方式考虑的少。过分的依赖教参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参中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只是编者的看法,仅仅是我们的教学参考,因为编者并不了解我们的学生。其次,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上,否则教学只能是空对空,就谈不上效果。著名的语文教师冯起德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师素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4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