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伤神。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2.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解题书:愤:书写悲愤,愤懑整体感知诗人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陆游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拓展《双成》13页写作背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对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列锦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用典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年华空老的悲愤之情,令人扼腕长叹。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用典“书”: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华空老,壮志未酬之情。“书”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满腔激愤,悲怆中透着激昂。主旨概括
本文标题:书愤优质课获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6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