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简述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答:发生水肿的器官或组织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色泽苍白,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光镜下,水肿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同时胞浆内可见红染、均细的颗粒状物质;胞核也常常被波及而增大、染色变淡,从而使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胞浆透明,故有气球样变之称。2、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哪些部位?各部位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答:又称透明变性,为十分常见的变性,是指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均质的玻璃样蛋白性物质。其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有时也可见于细胞内。该变性所出现的玻璃样物质在不同部位时,它出现病因、发病机理及化学性状都有所不同。(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瘢块等处。此时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明均质,失去纤维性结构。局部质地坚韧,缺乏弹性。(2)血管壁玻璃样变这种改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此时,可能是由于细动脉的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得以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此外,内膜下的基底膜样物质增多。这些改变使细动脉的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狭窄,甚至闭塞,此即细动脉硬化,可引起肾及脑的缺血。(3)细胞内玻璃样变亦称为细胞内玻璃样小滴变性。这种情况常见于肾小球或其他疾病而伴有明显蛋白尿时。此时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可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小滴,这是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滤出而又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吞饮的结果,并在胞浆内融合成玻璃样小滴,以后可被溶酶体所消化。此外,在酒精中毒时,肝细胞核周围胞浆内亦可出现不甚规则的红染玻璃样物质,被称为Mallory小体。3、简述凝固性坏死发生的条件及病变特点答: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质较多的组织,如心脏、肾脏和脾脏等。肉眼,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坏死的早期,由于坏死崩解的组织从周围吸取水分,坏死区膨胀并向表面隆起,以后由于局部的水分被吸收或蒸发,而略有下陷,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光镜下,早期,细胞结构虽已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则依然较长时间地保存。4、病理性增生的类型及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生分为:再生性增生、代偿性增生、内分泌失调性增生及局部长期慢性刺激引起的增生。上述所增生的C在结构、形态均属正常,与肿瘤增生不同。这种增生极少演变为肿瘤性增生。5、简述梗死的肉眼改变梗死的肉眼改变不尽相同:脾肾梗死灶呈楔形,尖端指向血管堵塞部位,颜色灰白。而心梗死灶呈地图形。脑梗死多形成液化性坏死。肺梗死灶虽呈楔形,但颜色呈暗红。肠梗死灶则呈节段形。镜下改变梗死灶的实质细胞及间质细胞均呈凝固性坏死,梗死边缘间质尚完好而呈过渡组织,其外围有不等量中性粒细胞形成白细胞浸润带。此外,梗死灶边缘可形成出血带。6、简述静脉血栓的分类及病理变化。答:静脉血栓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及红色血栓。白色血栓镜下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现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紧连。红色血栓镜下现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肉眼呈现暗红色。混合血栓则为红色与白色的条纹层层相间。7、简述DIC的病因及基本病理变化答:DIC主要由于广泛性微循环血管内皮损伤、严重的组织破坏、血小板大量粘集或红细胞大量破坏及促凝物质进入血流造成。其病理变化包括: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由血现象及梗死病变。8、淤血时间较久后会引起哪些后果?答:(1)淤血性水肿:由于组织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清漏出至血管外。(2)淤血性出血:淤血严重时,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加,红细胞漏出至血管外。(3)淤血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长期淤血,实质细胞因缺氧引起。(4)淤血性硬化:淤血引起细胞萎缩后,该部原有的嗜银纤维可以融合,转变成胶原纤维,形成无细胞性硬化。(5)侧支循环形成:静脉通常有细小吻合支,当缓慢发生静脉回流受阻时,这些吻合支可逐渐扩张形成侧支循环,使淤积的血液得以回流,有代偿意义。9、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哪些影响?答:(1)堵塞血管腔血栓形成后如不能建立侧支循环,则可阻断血流。静脉被阻可引起淤血、水肿、甚至出血坏死。动脉被阻可致组织缺血、梗死。在血管壁被侵蚀时。却可因血栓形成而防止血管破裂性出血。(2)脱落后引起栓塞血栓的部分或全部从血管壁上脱落,可致栓塞。(3)引起心瓣膜病心瓣膜上的白色血栓,不易脱落,可以机化,反复多次机化,导致心瓣膜增厚变硬及功能障碍。10、简述慢性肺淤血的病因及病理变化答:慢性肺淤血常由左心衰竭引起。肉眼改变:肺肿胀,有弹性,质地变实,重量增加,呈暗红色。切开有较多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改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以淡红色均匀一致的水肿液,有时尚可见由肺泡壁毛细血管漏出的红C及巨噬C吞噬红细胞后形成的心力衰竭C。长期慢性肺淤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广泛沉积。使肺质地变硬,呈棕褐色,形成肺褐色硬化。11、简述出血的类型及原因答:出血按发生机理的不同,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破裂性出血的原因:(1)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如割伤、刺伤等。(2)血管壁被邻近病变侵蚀,如癌组织侵蚀血管,结核性空洞侵蚀血管等。(3)心脏及血管壁的病变,如主动脉瘤破裂,心肌梗死致心脏破裂等。漏出性出血的原因:(1)血管壁受损及缺陷病原毒素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基底膜损伤;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维生素C缺乏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2)血小板减少和功能不全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癜、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DIC、尿毒症等。(3)血液凝固障碍如各种凝血因子减少。(4)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如DIC的继发性纤溶期。大量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造成纤维蛋白大量溶解,2引起出血。12、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并对此进一步加以解释。答:(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这是形成血栓的最重要的原因。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内皮脱落暴露胶原纤维后,吸附血液中的血小板,释放ADP促使更多血小板粘集。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内皮损伤后,前列腺环素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集的能力减弱,血小板易粘集;同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因子的形成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减少,也促进了血液凝固过程。心血管内膜的损伤的原因有:缺氧、炎症、细菌毒素、高血压、吸烟等。(2)血流缓慢或形成涡流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轴流的边上流动,与血管内膜间有血浆形成的边流相隔,当血流缓慢或形成涡流时:边流消失血小板既有机会与内膜接触,同时活化的凝血因子不能及时随血流流走,血小板易析出,血液流容易凝固。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见;久病卧床者的下肢静脉血流慢,更易形成血栓。静脉曲张和动脉瘤部位。因血流慢及涡流也易形成血栓。(3)血液的凝固性增强是指血液的凝血机制较正常情况下易受触发而呈现高凝状态,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见于晚期恶性肿瘤的肿瘤组织坏死后、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胎盘早剥、羊水栓塞、胎死宫内和吸烟等情况。13、栓子运行途径有哪些?答:栓子随正常血流的方向运行:(1)来自于右心和腔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主子或其分支内。(2)来自于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在体循环动脉分支(常见于脑、脾、肾)。(3)来自于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在肝内门静脉的分支。偶尔在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病人,同时伴有右心压力升高时腔静脉及右心的栓子可经缺损处进入左心,引起体循环动脉分支的栓塞,称为交叉性栓塞。有时由于深呼吸或咳嗽的影响,腹内压急剧增加。下腔静脉的栓子,可逆血流方向流入下腔静脉的分支内,称为逆行性栓塞。14、简述DIC的临床表现答:(1)出血:为最常见的表现。患者可有轻重不等的多部位出血。(2)休克及低血压:体克可伴发DIC,DIC又常伴发及加重休克,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3)脏器功能衰竭:在肺、肾、脑、肝等器官微血管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引起缺血坏死,甚至功能衰竭。15、试比较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答:渗出液:由炎症引起,外观混浊,蛋白含量高(25g/L以上),比重大(大于1.018),细胞多(大于o.5*109/L),易自凝。漏出液:非炎症因素引起,外观澄清,蛋白含量低(25g/L以下),比重小(小于1.018),细胞少(小于0.10*109/L),不能自凝。16、简述化脓性炎的类型并举例说明答:化脓性炎有:(1)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如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脓液在浆膜腔蓄积或胆囊、输卵管腔内蓄积称为积脓,如胆囊积脓,输卵管积脓。(2)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如蜂窝织炎性阑尾炎(3)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如肺脓胀、皮肤疖和痈。17、简述渗出液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答:渗出液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1)局部炎症水肿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2)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3)渗出的纤维素交织成网,限制病原菌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纤维素网形成支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4)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但渗出液过多,可引起:①压迫和阻塞。②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引起肺肉质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18、试比较蜂窝织炎与脓肿的区别答:蜂窝织炎与脓肿的区别:(1)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或脓细胞弥漫性浸润。炎症范围较广,发展迅速,易发生全身中毒症状。(2)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好发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病变较局限,可在其他部位产生迁徙性脓肿,脓肿破溃可形成溃疡、窦道和瘘管。19、简述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在炎症中的作用答:炎症介质的类型:(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包括组织胺和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包括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等。(2)体液中的炎症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和凝血纤溶系统。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和对炎C的趋化作用,此外有的炎症介质还引起发热、疼痛和组织损伤。20、简述炎症的结局。答:(1)痊愈,大多数炎症能够痊愈,包括完全愈复和不完全愈复。(2)迁延为慢性炎症,少数炎症迁延为慢性炎症。(3)蔓延扩散:极少数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的情况下,炎症可以扩散,局部病灶扩大,甚至炎症通过淋巴管、血管扩散,包括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行蔓延。血行蔓延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21、肿瘤对机体有哪些影响?答:(1)局部影响:①压迫和阻塞;②破坏正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③出血和感染;④疼痛。(2)全身影响:①肿瘤可以产生相应激素;②发热;③恶病质。22、简述菌痢的病理变化。答:病理变化:(1)急性细菌性痢疾:最初表现为肠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以后粘膜层表面部分发生坏死,渗出物中出现大量纤维素。坏死物质同白细胞一起形成灰白色糠皮样假膜,附着于粘膜皱襞的顶部,称为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后形成溃疡。(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肠病变主要为卡他性肠炎,有时呈滤泡性肠炎变化。(3)慢性细菌性痢疾:肠道改变为慢性溃疡形成。323、肿瘤的转移与哪些因素有关?答:(1)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浸润性,分化程度低浸润性明显。(2)局部组织器官的特l有无适合肿瘤生长的土壤和条件,血管是否易于形成,局部免疫作用等条件。(3)瘤细胞进入血循环有无附着、生存和增殖的条件,决定能否通过血道转移。(4)机体的状态,宿主全身状态和免疫功能等对肿瘤的转移也有重要关系。24、简述肿瘤的代谢特点。答: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强,糖无氧酵解亢进,氧化酶减少,蛋白分解酶增强,与细胞特殊功能有关的酶活性降低。有些肿瘤,还有些特有的酶的改变,如前列腺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肉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临床土对这些酶
本文标题:病理学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7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