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xxxxxxxxxx时间2016年10月23日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皇帝家务逐渐从国家政治行政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且走向制度化;国家行政和决策开始在一起,最后逐渐分离,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各司其职,制度化合理化运行;在行政与决策的分离想象下,政治中心从行政走向决策;在制度方面的成熟完善下,机构的运行之间发展向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在官僚机构和机制运行中可以发现国家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对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实行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会发现在国家政治的运转当中,非理性政治和变态政治,往往是由于皇权次生以及官僚之间的主属性和附属性所造成的。那么在最后看官僚本身:在官僚主体首先就出现了文吏之争,再到文吏融合,最后官员的素质能力的综合性;在选官上,从方式、标准等方面经过不断变化,最终落在科举考试之上,在此变化当中,科考选官,官员升迁等不断制度化;传统文官等级制由汉代禄秩的“职位分等”类型,在魏晋以下转向了“品位分等”,文武官阶制度不断形成品位化;官僚组织体系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大,与它的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很大关系,但是与官僚在经济、政治、司法及社会有着特权是分不开的,是盛久不衰的根本驱动力;君主必须与官僚合作才能治理好国家,从开始的君臣共治天下,合作关系最后演变成明清的主奴关系;看官僚政治的在文化方面的支撑基础,是来源于学士群体的发达,这样才能维持官僚政治的构建。这些便是我们在阅读之中总结出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总的趋势与变化,以及一些本质问题。那么现在我在就各个朝代的官僚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的发展及变化进行一些概括。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候,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包括官僚帝国体制的奠基、文吏体制和律令秩序的建立、尊儒改制与儒吏分分合合、官僚阶级的士族化。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运行系统,并逐步形成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为政务运行的准则,也就是秦汉时期的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文书档案和严格依照规章法典、理性行政是由严格受训的专业吏员承担、行政机器严格依照法律规章运转。以及文法吏逐渐与儒生的融合,也是重要的时代走向。东汉至魏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阶段,豪强大族及官僚利用原有的政治体制、选官制度、经济实力和特殊的文化优势,逐步取得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大权,西晋时期门阀制度开始形成,在东晋到达高潮,出现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以及出现了政务官员是由门阀把持,寒门的官员只能担任负责具体事务处理的事务官。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对官僚政治的贡献更大,本朝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而政权,重视军功和吏治,加之汉化逐步形成了一些创新与发展官僚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并且为后世隋朝的制度发展有很大借鉴作用。隋朝和唐初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过渡时期,对前代制度的扬弃,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在唐代逐渐形成成熟的中央政务职权的分化以及平衡相互牵制配合的有机的三省制,以及这个时期的使职体制的发展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唐代的官僚政治制度不断在调整中发展。宋朝最为突出的便是“祖宗之法”,处处体现着防弊的原则,但是并不是制度上毫无创新,宋朝政治制度是在不断调整之中。由于使职体系的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中央官僚机制,三司制的形成。宋朝的政治风气,以及在制度设置上面,还体现着务实和理性的精神,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型官员出现。君臣关系上面也是非常合理的,君臣共治天下的观念成为共识。在金元时代,由于外族对中原的统治,揉和了一些贵族政治的一些不成熟的草原旧制,不够细密,呈现简明的风格,并且也做出了一些创新,行省制度的逐渐形成及其它制度化的特殊历史原因,并且在过国家政治中还呈现出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另外明朝的制度主要是在金元制度的基础上整理、改革而形成的,对明朝政治制度设置有很大影响。那么在明朝时期,也有其特色的政治现象,丞相制的废除打破了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原有平衡,形成了新的关系。在这些基础上明朝的设计了内阁为中心的辅政机构,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其实也体现了明朝明显的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官僚集团的产生途径更加制度化和社会化,其构成更为平民化,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形成绅士阶层,而绅士阶层的崛起明代官僚政治的重要特色。明朝的官僚士大夫自我意识和政治人格日渐成熟,在面对皇权的高压,一部分士大夫官僚在抗争中表现出较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独立意识,维护着制度和道统。明朝的宦官问题也是很凸显的,但在维护皇权的角度来讲,明朝对宦官的控制基本上十年成功的。清朝时期,制度机构上的安排,军队处与内阁以及翰林院、通政司等构成清朝中枢机构一内一外两个部分。清朝的政治制度的设置机构的设计,已经非常合理、精细化和制度化,中央在地方之间设置新的巡抚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在清朝达到顶峰。官僚集团基本完全死气沉沉,沦为为皇权服务的奴隶。但是在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官僚政治制度已经僵化,加之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外部刺激下政治上开始了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出现了一些现代民主国家的制度和机构设计,但是在清朝的内外交困下走向覆灭。以上便是我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把握,以及各朝代出现的特色政治和制度上创新变化的认识。宰相权力的下移不是单纯的权力转移,而是财政、军事这两大部门事务增加,职掌扩大的结果。他们在行政系统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到宋朝终于独立出来,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并存的体制。行政系统权力扩大的而结果,宰相所需要决定的事情,只剩下军国大事、高级官吏的任免和新出现的重大事务,而这些都是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宰相就显得多余。因此,明初取消宰相,表面上是宰相权力太大,而实际上是宰相事权下移,行政各部门权力扩大的必然结果。唐宋以后,皇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相权日益削弱,最后乃至于被取消的秘密就在于此。摘抄理由:吴宗国先生在绪论当中谈的宰相问题,是非常有总结性的,也揭露了宰相权力变化以及最后宰相制被废的本质根源。而后面在各个朝代的论述都比较零散,没有这么有概括性。绪论这段很有价值,把宰相手中能把握的真正权力做以分析,在官僚政治制度的变化之中,行政系统权力的扩大,最终削弱了相权,宰相制不断萎缩而最终消失。心得体会:上面所论述的是唐宋以后的宰相制的变化,在唐宋之前,宰相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宰相统帅六部,百官之首,掌握全国的政务以及部分决策权和兵权,权力仅次于皇帝。在唐宋以后,三省六部,以及后期的中书门下制和三司制,宰相的相权开始不断向行政系统转移,其他的权力开始向其他机构转移,权力的相互制衡和事务处理的相互配合,慢慢成为宰相制衰落的重要因素。再到明初朱元璋元朝时期宰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加之官僚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国家事务增多,行政各部门的权力扩大是必然的,重大事务则是皇帝亲自处理就不需要宰相的存在,并且不断加强君主权力,这些本质的原因,在胡惟庸这个借口下废除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古代政治的宰相制。从这个宰相制的废除,我们不能简简单单从皇权对想权的压制作用以及对相权的被分割和削弱来看,应该落实整个政治体系各个因素的变化,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机构运转的大方向趋势来认识这些权利的变化,进而认识宰相制渐变中的根本导向因素。另外宰相制的废除,对明朝政治制度的有很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些制度的创新。科举成为中高级官吏主要来源,对于官僚政治制度具有深远影响。第一,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由少到无。第二,上下交流的活跃。第三增加了政府的活力。事实上,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工作内容的扩大,在政务处理的过程中不仅是政策性加强了许多,而且事务性的和技术性的工作也大为加大。从隋唐开始,历朝都是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得。第一,职官制度上。第二,官僚选用上,隋唐时主要强调才学。随着科举逐步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对官吏实际从政经验,越来越引起重视。第三,在具体运作上,程式化的加强,除了保证政务运行的效率和规范性,也便于各级官吏进行操作。摘抄理由:这一段还是一样对科举出现以后,在官僚构成和用人体制上以及科举对官僚集团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但是这里主要讲到的是隋唐之后的制度化趋势的选官的用官的模式,所以我想把前朝的加以描绘。以及把这些内容加以理解消化。毕竟官僚的构成和来源是了解官僚本身最直接的因素,在对官僚的构成以及来源的理解之后才会更加深刻和理性的去分析官僚政治。心得体会:秦朝时期,主要的选官标准就是军功,而在用人对象上主要是文法吏。西汉时期主要是以当朝的官位的高低和财产的多少为依据的,而后出现了辟举和察举以才德为标准选官。东汉到晋逐步形成以门第为选官的标准,形成世族和寒门之分。南北朝逐步用军功才学打破门第限制。隋唐科举制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僚的考试制度,最后一直沿用至清末。那么现在我们看科举的不断推广而产生的影响,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由少到无,隋唐之前四世三公、世家大族的例子是很常见的,而在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之下,官僚的平民化加深,寒门也不断涌入政治高层,虽然当朝为官的子弟尤其文化优势以及经济教育条件的优势,但如果无心上进,是不能世代为高官,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的逐渐消失。另外科举提供了各个阶层的上升渠道,以及后期明清的绅士阶级的崛起,在政治与社会方面上下层交流活跃。区别与以往的世家大族文风以及政治观念大都趋同和受其长期从事政治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7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