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表三)
1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说明:1.本表旨在了解考生专业水平,拟订的研究计划入学后可以根据导师的意见作出调整。2.考生填写本表必须严谨求实,一旦成果部分的陈述发现弄虚作假,将视为学风问题而不予录取。3.本表连同报考登记表等报考材料同时交回报考院系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科、处或部)。填表日期:2013年12月7日姓名苏泽宇报考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詹小美一、近年来考生本人的专业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1.考生的专业研究情况:学生苏泽宇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河南大学优秀学生,并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程论文,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术活动,取得优秀课程成绩,发表学术论文两篇。2.考生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请注明发表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如下:1.《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传播的人本路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2.《网络人际传播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2二、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研究课题论证:1.拟开展研究的课题名称:《认同维度的国家软实力功能研究》2.拟开展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013年,改革开放的第35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回顾历史,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复兴”这个沉重而伟大的梦想。新时期,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家边界模糊、大众新传媒的发展,多元的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激烈。一方面“文明间的冲突”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考问,日益凸显在中华民族与个体成员面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凝聚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国家间综合国力的新型竞争,使得以文化为代表的无形影响力以较低的政治成本、社会代价以及强大的全球塑造力嬗变成为国家实力、力量的核心要素。这足以说明,在信息密集时代,文化的强大势能体现在从民族成员到国家、民族的各个层面,渗透并作用于国家间复杂的多边合作与竞争之中。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S.Nye,Jr)于1990年冷战结束的背景下提出,他将国家力量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简言之,硬实力就是“以力服人”的压制性力量,其作用在于以“(大棒)威吓”、“征服”、“(萝卜)利诱”为手段,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或意图;软实力则是“以德服人”的同化性力量,其作用是通过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等产生的综合吸引力而展开的对话与合作,是经由“说服”与“认同”的过程,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诉求的力量。软实力的概念出现不久之后,就在崛起的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中国现阶段“软实力”话语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硬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所采取的精明的现实主义战略,体现了文化形态综合国力演变的新趋势。而在中国,关于软实力的解读与再阐释逐渐演化出不同于约瑟夫·奈所定义的美国那种带有独占性意义的“价值同化力”的强大思潮。它是一种内部凝聚力与外部感召力、吸引力的统一,是一种3与硬实力相结合成正和关系的无形力量,注重的是在增强和发展文化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文化的外部吸引力的增强与扩散。这种文化软实力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基础,强调差异对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多种文化的平等协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文化认同其民族成员凝聚、价值体系建构、民族特色强化等一系列功能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契合。“认同”起源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相同”或“同一”(thesame),是某一或者某些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区分,自认为或被认为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同一性和归属感,即主体的承认、接受、被接纳和皈依。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而政治认同则更多的与国家认同相对应。民族文化认同是基于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经长期历史变迁,积淀和传承的心理共识,是民族成员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构成特定人群民族性的重要指向,经历千万次社会实践的重复和强调,以稳固的社会模式加以沉淀,内化为共同体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内涵。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同时构成的个体自我认同与社会群体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形成凝聚“小我”、观照“我们”、区分“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斥异。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仰危机、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价值迷茫,以及网络这把双刃剑带给我们的促进与弊端,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必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成员的凝聚、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二、选题意义本选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民族文化认同培育民族精神,熔铸民族的精神支柱。伴随着人类历史,民族是人类群体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母体。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同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4最普遍、最根本、最持久的共同价值观念,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政治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和源泉。民族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的源泉,肩负着民族精神火种传承的使命,也决定着与个体休戚与共的心理归属。第二,民族文化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传播。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等等。也可以说是一定国家文化传统和文化利益的外化所形成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所构成的国家软实力。在形成软实力的诸多方面,价值观念是核心,它对文化建设和外交政策起到主导作用。没有一定文化所蕴含、传载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形成一定文化所特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文化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百年的历史重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接受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不仅延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的主导。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定位,观照的是个体成员对特定价值观的承认和共享。文化认同总是在一定的国家框架之下,任何国家或社会都会有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文化认同也就具有了价值观念传播的正向意义。第三,民族文化认同、跨国认同有利于国家软实力形成良好的国际形象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调“和而不同”,这不同于美国人对于文化力量的定位和目标取向。在美国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是一种独占性的文化同化力。因此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也因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制推广和对多样性的否定异化出与自相矛盾的反面。中国所宣扬的文化软实力强调的是多样文化价值的平等共荣,是在对话、理解、认同、承认的基础上的沟通与合作。另外,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实践积淀、传载下来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综合,是成员对于自身“类”的属性的体认。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抗同化特质使别的民族难以渗入,民族文化认同由此成为民族成员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因此,与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提出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都是解构美国国家认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相反,我们认为民族内部自身的认同以及跨国、跨文化之间的认同更有利于民族特色的保存、良好国际形象的“他者”理解以及多元文化价值的吸收和转化,进而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与“友谊”,减少发展阻力,避免5因误解而造成的国际冲突的可能性,营造良好国际氛围。第四,民族文化认同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激励。人类社会的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宝贵财富。民族文化的认同形成个体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成员、民族文化、民族整体最深层次的情感归属,激励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精神动力,成为民族进步、文化发展、社会资源整合的强大力量。2、实践意义:民族文化认同由于其自身内在的构成要素、形成机制、发生条件、价值功能不仅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具有理论价值和意义,在实践层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第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建设的战略协调与各方面通力合作。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事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们不仅要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角度重视软实力建设,更要把战略眼光转变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战略行为,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战略协调,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建设的社会合力。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加强战略协调,就不可能整体加强和有效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把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作为国家共同的战略任务,加以推进,并且是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和民间等多个层面战略协调,成立跨部门的专项机构,定期对文化认同建设中的长远布局以及问题进行规划和总结。加大文化建设和认同强化建设的投入,整合软实力建设的资源,这样才能既调动发挥各个方面建设的积极性,有防止软实力建设中的相互牵制和内耗,真正形成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民族文化认同对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第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强化。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力量在于文化、信息、知识强大的扩散性、传播性。信息膨胀的今天,新媒体等网络终端日益日常化、生活化、普及化。信息的传播对于国家软实力建构的意义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各种行动引发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与交流,并且获得对方的认同的状况下,赢得对方的友谊和支持。因此多渠道、多手段的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构建的思考层面应该包含“国家的主张与传播的理念”和“国家形象的建立方式”两个层面。第三,以强化认同为目的,推进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和认同强化的主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历史6教育相结合是民族文化认同强化的题中之义。而以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最终目的,以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为中间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体现价值主导的显性内容而且需要结合注重情境育人、榜样模范的隐性部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克服民族文化认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能够克服教育的刻板化、单一化、强制灌输的倾向。73.考生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基本内容及重要观点:一、主要思路本选题开展的研究试图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即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对现状的实证调查来探讨国家软实力的深层内涵,把握国家软实力的内部结构要素及其核心要旨,研究价值观念体系所产生的凝聚力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提升作用。与此同时对认同理论进行溯源探寻,研究不同认同类型内涵及其关系,对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认同机制进行研究,寻找认同与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契合,寻求通过认同的强化与层次的提升来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来强化和固基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二、基本内容1,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理论的溯源对国家软实力的内涵的缘起、时代背景、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挖掘,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搜集关于国家软实力的最新理论和创新,总结其不足与局限。2,对认同概念进行文献搜集与整理,探究认同的内涵,对不同类型的认同概念进行理论探究,对民族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概念进行研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不同类型认同的机制、结构、目的进行研究。3,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增面,探讨认同与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契合,寻求其内在的联系,寻求二者双向的互补强化路径。4,考察其他国家的国家软实力发展模式,比较借鉴国他软实力建设与强化民
本文标题: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表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7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