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请团队名称: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单位: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带头人:郭占成,朱荣,焦树强,主要成员:周国治,张欣欣,张建良,朱鸿民,苍大强,薛庆国,王静松,冯妍卉,张延玲,胡晓军,李宇,张国华(一)团队建设情况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节能减排技术。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占成教授的带领下,以该团队为主要科研力量,2006年发展为“生态与循环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又经过4年的发展,作为主要组成部分,201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创新团队,针对钢铁工业节能与CO2减排、冶金粉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性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工业生产,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并在科技研发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上具有创新性,已成为我国钢铁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创新团队,2014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认定为“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二)创新能力与水平研发了转底炉处理冶金粉尘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发明了用烧结电除尘灰生产氯化钾的技术,并应用于工业生产,为我国钢铁冶金粉尘高效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获得2015年度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发明了电炉炼钢复合吹炼与集束供氧喷煤技术,在全国电炉炼钢工艺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了USTB法电化学还原制备金属钛新技术,正在进行单电解池10000A级电流工业性试验,有望使金属钛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获得2016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开发的以煤代焦高炉喷煤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生产,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液态钢渣改质制备陶瓷原料及陶瓷产品开发技术”,2016年完成了工业模式示范,有望获得实际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钢渣替代石灰的烧结烟气脱硫技术获得实际应用,2014年获得循环经济科学技术一等奖;创新性地开展了钢铁冶炼过程CO2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其中转炉炼钢O2-CO2混合喷吹技术,2016年底完成了300吨转炉炼钢试验,取得了吨钢CO2减排20kg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外关注,有望推广应用。开创了超重力冶金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已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有望成为冶金工程学科的分支,为复杂矿冶炼渣有价组元的分离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三)社会贡献与学术影响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创新团队已成为我国钢铁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重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在钢铁工业节能与CO2减排、冶金粉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了多项钢铁冶金节能减排相关重要科技项目研发,如:973项目“钢铁生产过程高效节能基础研究”、科技支撑项目“冶金过程CO2资源化利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化工冶金流程工业系统优化与节能”、863课题“钢渣活性组分固化与资源化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金属化球团法处理钢厂含锌铁回收料关键技术研究”等6项、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炼钢领域钢渣能量与材料回收”。(四)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该团队组成老中青相结合,不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做指导,而且有国家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十多位中青年教授奋斗在科研一线,还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作后援。“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该团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该团队立足基础研究、目标实际应用,不仅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而且采取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科研组织和管理,“为钢铁工业提供接地气的科研成果”(2014年《中国科学报》报道)。2015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奖。
本文标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申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8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