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4-6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四节返回目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关系党的领导——最本质特征、最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理论指导、行动指南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之后,为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中央“领衔”的领导小组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依据、目的是什么?有何深意?法治建设涉及所有领域和部门,必须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要通过将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党的决议、将党的决议上升为法律。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极大提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顶层设计。有助于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目的意义123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视频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不能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二者对立起来。案例:总书记用宪法回答“党大还是法大”我们就是在不折不扣贯彻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我们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制度基础领导力量权力主体权力行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政党资本利益集团三权分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全体人民议行合一西方宪政依宪治国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案例:“宪政”与依法治国案例:“宪政”与依法治国有一些人否定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同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声称要实行依法治国就必须像西方那样搞以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为核心的所谓“宪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党领导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保证人民的广泛参与。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协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协商民主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其中人民政协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立法上,要保证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得到体现;在法律实施上,通过法律的实施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案例:203次提到“人民”二字说明了什么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203次。人民本色,始终是奋斗的前提。人民情怀,始终是力量的源泉。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伟大力量。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01违法必究02无差别地对待03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案例:党内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1.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居官自傲,凌驾于人民之上,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暗箱操作”、搞“小圈子”2.追求享乐,奢靡腐化公车私用、公款吃喝送礼、公款旅游、腐化堕落3.权力寻租,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和权色交易4.简单粗暴,疏离群众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对人民群众摆架子、抖威风案例:党内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没有监管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反特权的核心是管住权力,让其规范运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理政两种方式德治法治视频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关于德治的两个认识误区其一德治必然走向人治。这种观点认为德治只讲情,所以更容易陷入人治的无序,法治更讲理,所以会更有序。其二中国传统社会只有道德没有法律。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说:“德治和法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德法共治”法治德治调整范围国家治理的表层国家治理的深层作用机制外在约束,通过国家强制力,预测、惩罚、威慑、预防内心反省,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功能地位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培育和弘扬道德,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最终目的是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宏观上构建德法统一的法治文化微观上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案例:杭州成立互联网法院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该法院诉讼全程,即从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判决乃至执行全部在网上进行。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实践特色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经验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培养法治思维第五节返回目录视频早在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谈过:“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目前,法治已经成为世界上现代国家的共识。案例:中国从古至今的法治实践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法治先天不足:维护封建伦理,确认家族(宗族)法规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枢纽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良、贱同罪异罚诸法合体,行政机关兼理司法康有为君主立宪法治宋教仁议会民主法治孙中山五权宪法法治案例:中国从古至今的法治实践近代以来中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治理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案例:中国从古至今的法治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法治实践制定法律——普法阶段——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法律思维的区别是什么?法治思维推及全社会,就让人心中拥有一个尺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逾越,在变化的社会中,给予人们更多的确定性的指导。政治思维在于权衡利弊经济思维就是付出与回报道德思维偏重善恶理念法律思维就是判断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正当性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人治思维在依据上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主张凭借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如“哲学王”之治,“圣君”、“贤人”之治在方式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在价值上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在标准上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还比较欠缺,“人治思维”挥之不去,对法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转变为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从法律思维到法治思维的转变法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不可违抗法优先适用性普遍适用性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我国,一切权力为民所有,一切权力为民所用。权力制约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权力由法定01020304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权力制约的四项要求以行政为重点的分权法国式以议会为重点的分权英国式三权分立美国式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西方社会权力制约的主要形式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权力由法定,即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国家机关的职权必须来自法律明确的授予。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有权必有责,是指国家机关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责任。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用权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和行使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违法受追究,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公平正义案例:于欢案二审宣判公平正义提升法治成色面对“于欢案”,司法需要多一点理性与沉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公平正义包括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法治思维及其
本文标题: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4-6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0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