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
1古西域三十六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是:1、乌孙国: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2、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3、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4、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5、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6、楼兰国: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7、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8、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9、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10、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11、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12、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13、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214、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15、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16、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17、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18、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19、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20、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21、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22、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23、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24、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25、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26、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27、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28、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29、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30、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31、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32、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333、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34、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3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36、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说明:笔者在收集整理汉代史料中发现,网上所发有关西域三十六国的许多文章和回帖谬误繁多,不一而足。故而将旧作翻出来,参照《西汉时期全图》、《东汉时期地图》、《东汉时期西域长史府和乌孙地图》,以及《汉书。西域传》、《西域地名词典》、《新疆历史词典》、《新疆历史百问》、《西域图志校注》等资料核对整理。难免存有谬误,或持异议,愿与同仁切磋。不当之处,殷切期望行家里手不吝指正。文中对在西域古代史上影响较大,存活较长的大国介绍从祥,对那些弹丸之地、匆匆过客的小国简略带过。西域三十六国的概念:西域三十六国指西汉西域都护府所辖之下的,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城郭诸国”和“行国”的约等数。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近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行国”是指那些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4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按照《汉书》的相关记载和有关辞书表述,首先,西域三十六国并不包括乌孙国和大宛国这两个同样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国家,其次,三十六国也不是一个固定数,只是一个约等数。再次,这些国家都属于汉朝管辖。不属都护管辖的国家列明“不属都护。”依据: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第二章汉代西域云:“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甚至西亚部分地区;狭义的西域东则接汉,阨以玉门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即主要指新疆广大地区,是汉朝政府设官建制、驻兵屯田、统一管辖的地方。”2、《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3、《汉书。杨雄传》引杨雄语:“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4、《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五藩属二》载:“考《汉书》云: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所谓城郭诸国者,指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之三十六国而言。东自车师,西迄疏勒。其直北境,皆与乌孙相接。特乌孙在山北,诸国在山南耳。”5、《汉书。西域传》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大宛国地处今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而城郭诸国则均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6、《新疆历史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指西汉西域都护所辖治国数。但后来增多,一说五十余,一说五十四。具体含哪些国家,历来说法不一致。7、《西域地名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西汉时期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在今新疆境内置城郭国和行国,到东汉时又增至五十余国。”8、《后汉书。西域传》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廷。哀平5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9、《汉书.西域传》中有介绍,但不属于都护管辖的载明。例如:“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综上所列,班固在《汉书.西域传》开篇之首所言的一段话有四层意思:其一,文中所指西域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旨在说明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其二,西域三十六国均在乌孙以南、葱岭以东广大地区,不包括葱岭内外附近地区那些属于汉朝管辖的国家。这里并没有把乌孙等西域国家排斥在汉朝管辖范围之外的含义;其三,西域三十六国是在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本来就有的。汉武帝之后,这些国家在历史风云中变动较多,既有西域各国相互兼并的原因,也有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的管辖划分。而西域三十六国具体指那些国家自然有所不同。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大致还是三十六个国家。此时的三十六国就不再是汉武帝之前的三十六国了。对照《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列西域国家名称和数目差别之大就不难看出这种变动性。班固所云:“本三十六国”一语对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原本就有三十六国是肯定的;其四,班固所云“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文中所说“稍后”这个变动期,《后汉书.西域传》已经载明:是到哀、平二帝时期,即公元前6年到公元5年这十年间,西域各国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因此,西域三十六国是西汉时期的范畴。后人和今人往往把乌孙和大宛也算在其内,都是不符合《汉书.西域传》本义的片面揣测。正是由于西域三十六国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此消彼长、分解加剧状态,也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均未列出汉武帝时期西6域三十六国的名录,其具体范围所指不免令人困惑,见解颇多,乃至误解。此外,西域三十六国所说的“国”,并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散布于西域各地、各自为政的不同政治势力。乌孙国简介:据史家考证,乌孙的族源是商周时期的昆夷、绲戎。西汉初年,游牧于河西走廊之西,与走廊之东的月氏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攻灭乌孙,昆莫(王)难兜靡被杀,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军臣单于继位后,见他已近成年,长得伟岸英俊,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冒顿单于在位时,月氏遭匈奴右贤王重创,部首率族众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攻灭塞王国,是为大月氏(避入祁连山及其以南与羌人杂居的人数较少,称小月氏)。汉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军臣单于发兵攻打大月氏,怒杀其王,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其西南的阿姆河流域。受命随同征战的乌孙首领猎骄靡见伊犁河流域空虚,于是擅自率众西逐大月氏,尽占其地,在此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开始重写该国五百多年的历史。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和大月氏余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域“最为强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见《汉书·西域传》),人口63万,其疆域东以今玛纳斯河为界,南接焉耆以西的天山草原至伊塞克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北达塔尔巴哈台山一带与巴尔喀什湖相连,包括伊犁河南北今新疆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大部辽阔区域。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汉代属大宛国]以东的伊塞克湖盆地周围地带都属于乌孙国的领地。沙俄依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沙俄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洁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连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7克湖也划为沙俄内湖。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相当于一个黑龙江省。西汉时期乌孙国土四至范围:西北至巴尔喀什湖,阿拉湖、额敏河一线;东北至玛纳斯湖,与准葛尔盆地相接;北部大致以今塔城、克拉玛依市东北玛纳斯湖一线与匈奴右部、匈奴属国呼揭国相邻;西南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山脉,分别与康居国、大宛国相邻;东部至玛纳斯县,开都河上游至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大致与西且弥国、乌贪訾离国、车师后国、焉耆国等国近邻;南部以南天山为界,分别与捐毒[今乌恰县]、疏勒[喀什]、尉头[阿合奇县]、温宿[乌什县]、龟兹、等国相邻。大宛国简介: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所属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即古“渠搜国”。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大宛屡遭劫难都未被征服,而是西域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强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有人口6万户,30万人,兵员六万,国都贵山城,国民定居,从事农业、各种手工业。城镇发达,大小城镇70余座。该国盛产汗血马。8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至该国,受到大宛王的盛情接待。此后与汉朝往来逐渐频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右派副使到大宛联系,大宛也派出使者到汉朝进献大鸟蛋和魔术师互通友好。汉朝与匈奴打仗,训练骑兵,急需种马。西汉太初年间,汉武帝派官吏持重金及金马出使大宛购买良种马,只因大宛王收了重礼,自恃天高地远,非但不肯卖马给汉使,发而杀害汉使,夺取财物,激怒了汉武帝,遂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讨伐大宛。汉朝两次西伐大宛共花了四年时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国自大宛战争后属于汉朝管辖。东汉时曾附属莎车,两晋时仍遣使献汗血马,受封王号。南北朝时称“破洛那”,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唐高宗时在该国渴塞城置休循州都督府,国王阿了参被授为刺史。唐玄宗时改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给其王。到清代沦为浩罕汗国属地。汉伐大宛这一事件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有许多非议责难,有的人认为汉武帝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汗血马三十匹,良马三千匹,劳民伤财,天下扰乱,实在得不偿失。其实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汉伐大宛的胜利极大的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此后,不但大宛按约定向汉朝岁岁进献良马,而且遣子入侍,其他国家也纷纷以大宛为例或派子弟,或遣使者到长安为质,发展与巩固和汉朝的关系。其次,“大宛既
本文标题: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3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