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的岭南人有句俗语:秋风起,食腊味。就是说,每年农历立秋之后,北风送爽之时,民间中制作腊味季节到来了。市场的摊档里,一串串、一排排挂起的各式腊味制品,在灯光的辉映下,玛瑙般的鲜亮,流光溢彩,浓浓的腊肉香味,吸引着人们在摊档前流连往返。在这些腊味摊档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标示“黄圃腊味”商标的产品。黄圃腊味黄圃,是广东省中山市最北部的著名市镇。西北与顺德市为邻,东北与番禺市隔江相望。相传宁代兵灾,南雄珠玑巷先民乘筏逃难到这里,看到遍地黄花,美如园圃,就在这里登岸定居,称这里为黄圃。千百年来,美丽的珠江为三角洲带来了大片富饶的冲积平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黄圃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无比的智慧,总结了连联合国农业发展部门都赞许的农、畜、鱼循环饲养的农业生产体系:塘基上种果种菜,塘边搭棚养猪养鸭,猪、鸭的排泄物养鱼,鱼塘泥肥田种果种菜。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生命力,。时至今天,丝苗米、淡水鱼虾、果蔗、香大蕉、四时蔬菜远近驰名。历史上蛋肉兼用的中山麻鸭、膘厚肠肥的大花白肥猪是这里的名产。这些名产令黄圃商人大动脑筋:把这初级的农产品转变成高级的商品-腊味制作方法就在这时候创造出来了相传,始作腊肠的是大黄圃一卖粥档主,名叫王洪(人称老洪先生)。光绪十二年(1886年)冬季某天,天气奇冷,d大雨纷飞,王洪准备的肉料—猪肉、猪肝、粉肠卖不出去。王洪遂用盐、糖、酱油等东西把肉料腌起来。连天阴雨,王洪只好将粉肠掰衣,将猪肉切粒,塞进肠衣,用水草分截绑好。天晴,经数天的风吹日晒,王洪的制品,吃起来别有风味,且耐储藏。王洪继续如法炮制,设档出售。因此物是猪肉辅以肠衣制成,形如猪肠,故名腊肠。腊肠,以其独特的风味、耐储藏的特性,名声日噪,求过于供。大黄圃人争相仿制。后来,更有依照腌制腊肠的方法,用五花肉制成腊肉。。由于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的办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腊肉。之后又以这种方法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制作。渐渐总结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种的方法。自此,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早在三、四十年代,黄圃人在广州市开设了“沧洲”、“八百载”等烧腊店;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烧腊味店,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历代相传。黄圃腊味现已成为中外驰名的名店名牌产品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中山市《关于确定“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复函》(中府办函[2004]44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现辖行政区域。记者来到了黄圃的泰和腊味厂,来这里参观传统工业游,这里的腊味色泽鲜红明亮、口感嚼后回香,咸甜适中、食而不腻,外形与风味都别具一格。一个多世纪以来,黄圃腊味在制作工艺上经历了多次变革,而每次变革都与食品安全有所关联。以前腊味是直接晾晒,后来演变为用炭,又变为现在的太阳能烘房。食品安全对卫生、品质的要求提高了,传统技术也要变革。据了解,在太阳能烘房技术没有出现之前,最早腊味的干燥过程全靠天然干晒。腊味师傅会根据所吹风向、日照温度、空气湿度的不同,选择腊味干晒的时间长短,这也决定了腊味最后的味道、色泽及口感。而这一切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技术指标,全凭腊味师傅个人经验。烧炭方法出现后,腊味师傅利用鼓风机将烧炭形成的热风风干腊肠。后来进步了,又出现了现在的太阳能烘房技术。记者看到太阳能烘房里悬挂着一排排正在烘干的腊肠,密闭的环境让腊味生产更安全更卫生。厂房的一个角落里还设有玻璃隔间,里面摆放着一些仪器。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检测室,原料入厂前,检测员会在这里对原料进行快速检测,比如瘦肉精检测等。而在参观这里之余,记者还看到传统腊味制作展示区,工厂的导游为游客讲解传统腊味的制作工艺。
本文标题:黄圃腊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5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