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梦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中国梦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中国梦”作为引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必将践履的宏伟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在当下,无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还是人民的幸福,无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富强应该绿色,振兴必是可持续,幸福必须健康。习近平深刻阐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中国梦内含“生态梦”,中国梦必须是“绿色梦”。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作为当代青年的中坚分子,“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3]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正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其本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程度。因此,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一)国家富强的绿色内涵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加,更是富强质量的提高。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GDP必须是绿色的,过去通过漠视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老路日益受到人们的摒弃。以GDP单维增长论英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必须把环境的成本纳入到GDP评价体系之中。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多,在某些行业和地区“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依然存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没有突破50%;资源环境的压力空前,危机凸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任务异常艰巨。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彻底治理已被污染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因此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辩证统一,这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二)民族振兴的永续发展历史上很多民族的兴衰变迁,无不与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民族的振兴与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绵延不绝的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繁荣没有优良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是不可能的。大自然不仅养育了我们祖先,实现了我们的世代更替;而且她还必须继续哺育我们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根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有序利用自然,科学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恩格斯曾经指出:“美索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5]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的崇拜和敬畏自然,到农业社会的依赖和顺应自然,再到工业社会的改造和征服自然,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困境。可见,只有科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机制、实现和谐的人与自然共融共存关系,才能实现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当下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也必须考虑到整个民族的繁衍和永续发展的环境需要。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不仅与民生的福祉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呵护好自然环境对民族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后代留下足够充分的发展空间。(三)人民幸福的生态基础习近平2013年4月上旬在海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实现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身心的健康,其他美好的事物就没有依存和依托的载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的飞跃,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欲求日益强烈。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求环保、生态;不仅开始注重能吃上食品安全,要求呼吸到清洁的空气、饮用上干净的水还要求居住在优雅的环境中。最近一些地区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成为当地人们的心腹大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大众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与人民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和条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中国梦就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就必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继承和超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求根本改变人们过去藐视自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必须彻底转变人们忽视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因此,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建成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理应具备全面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技术技能,必须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一)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有序的生态宗旨、原则和运行机制。不仅人,而且自然,都有价值,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具有多个层次和丰富内涵。1.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7]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们膜拜和畏惧自然。工业化进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开始藐视和轻视自然,以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为骄傲,企图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使我们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于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8]生态事故反复证明,唯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态度,不是自然属于人,而是人从属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不是自然界的占有者和征服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崇敬之情,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一切创造。2.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7]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特有的内在发展和运行规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7]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而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利益驱动下实施杀鸡取卵、焚林而猎、涸泽而渔都是急功近利的错误行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9]顺应自然,不仅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知自然规律,而且我们还要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自然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生产和生活。3.保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7]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我们自身,我们必须保护自然,同时保护自然也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首先,保护自然必须从根本上实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受经济理性的完全支配,最终打破了生态平衡,逾越环境承载的容量,产生了生态危机。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因此,我们必须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用生态理性约束经济理性,由集约式发展替代粗放式发展,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的产生。其次,保护环境必须恢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再次,保护自然,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0]青年大学生具备了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更加积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我国的生态现状,我们必须教育青年大学生深入认识生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深刻把握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环境的现实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复杂性,使生态文明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二)生态法律法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它不仅包括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还包括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4]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就是要从法律的视角来加深青年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法律意识。通过对生态法律法规的学习,熟知相关法律,能够做到知法,守法,深刻认识犯法就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从而能够根据法律要求规范日常的环境行为,依法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自觉履行自身的环境义务。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条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和指导。对宪法相关法条的学习,是深刻认知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国家意志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1]这些宪法法条的规定是大学生学习生态法律法规的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目前我国最为严厉的环保法,该法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充分吸纳和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契合了当前我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现实需要,为我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证。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大学生学习生态法律法规的重点内容。3.各种专业的生态法律和地方生态法规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法律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形成了专业的部门法和行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近30部行业法律法规;同时各省市人大根据自己辖区的生态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地方性的生态法律法规,如济南市根据泉城的保泉护泉的现实需要制定《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做到深知、熟知,更加深入地领会和掌握。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的教育,从而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法律素质,增长他们从事生
本文标题:中国梦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最新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7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