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朱建明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人才素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通过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自然鉴赏美,珍爱自然创造美,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课题研究证明,美育是鼓励独创性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美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资源,必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科学教育美育创造性思维创新一.课题的提出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现代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审美素质。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关于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比较少,当前学校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审美素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确定了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会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可从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实践三方面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美,感受自然鉴赏美,珍爱自然创造美。通过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科学学科与艺术、语文等学科的整合,通过综合性知识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二、课题的研究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情感。(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的融合,观察自然感受美。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学习才会是积极的,合作能够促进学习。我们把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材知识相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现代审美教育提出的宗旨是:保持人的感性的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科学学科的内容包括自然的、人文的景观,丰富多彩、蕴涵着无穷的美。我在课堂上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拨下美的种子。1、体现自然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激发科学兴趣。美育是鼓励独创性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爱好和欣赏能力。任何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在童年时代都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创造性,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和较高的审美修养。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科学和艺术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创造性的表现,并促进其健康发展。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活动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把制作、折纸、剪贴、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加以综合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上《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新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自然风光的图片不断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学们自己动手用橡皮筋、纸盒、文具盒等材料制作简易的琴,并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声音的美。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小乐器无论从造型上、琴弦的数量上还是声音的音色、音质上都各不相同,体现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独创性。每位同学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一起演奏歌曲《赛船》,用歌声、琴声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声。从这一节课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声音的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密切,他们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声音环境和利用声音为人类造福的意识。在畅想未来声音的用途时,有的同学想发明一种声音拐杖,能帮助盲人探路,遇到危险就发出声音;有的同学想将来发明一种会说话的药丸,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动提醒病人吃药,有的同学想发明一种笔,当你写字的时候,如果眼睛离书本太近就会发出“嘀嘀”的叫声等等。我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他们热爱科学、关心他人的精神所感动。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同学们在平凡的世界里获得了初步的审美体验,他们的思维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2、体现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整合,产生审美体验。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同学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自然,感受科学,而不是仅仅听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做一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从大千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科学的美。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关注自然世界,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开展社会考察和科学实践活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教材,而社会更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广阔天地。我们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考察自然环境、水文特征,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规律等等,不仅使课堂知识得以充实和应用,而且使学生对自然界有更为直接的认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去气象站、自来水厂等地参观,教育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学生从小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爱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美、创造美。我们聘请了校外科技辅导员为同学们做了《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大家初步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迫切了解的问题。如:“怎样处理水中的污染物?”“大海中的盐会不会被污染?”“怎样把废电池进行再利用?”一位四年级同学问道:“县环保局只有几十个人,怎么能保护好全县的环境不受污染呢?”陈总工程师告诉同学们:“对于环境保护,我们有〈环境保护法〉的法律保障,有专门的环境监督机构,当然更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同学们的宣传和行动。”会后专家评论我校的孩子知识面宽,思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很深刻。通过知识讲座,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觉成为“环保小卫士”。在学习《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我们组织同学们带着采集捕捞工具到千岛湖边进行现场考察,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同学们寻访水域周围单位及驻区居民,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得知千岛湖水被污染也还是比较严重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保护母亲湖,让千岛湖变的更清澈。有的同学还给环境保护部门的负责同志写信,建议环保部门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县环境保护局的同志在复信中鼓励同学们作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员,为建设一个整洁、文明的千岛湖而共同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范围社会化,他们体验到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加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二)、用多种媒体再现自然事物,感受自然鉴赏美。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需要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达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1、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把美育目标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探索美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把学生引入美的情境。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的机会,有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科学游戏、创意活动等等。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教具,表现一种动物、植物等等;假设一种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其中的事物或活动。从而使学生感知自然事物的形态,促进他们更深入的认识问题,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在“玩”中学科学,在操作中体验学习,发现自然事物的美。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在课堂上我带领他们到操场上去观察秋天的树木,感受多彩的季节,生命的周而复始,同时引导他们爱护树木、珍爱生命。我和同学们一起拿出五彩缤纷的树叶,有火红的枫叶,长长的玉米叶,心形的牵牛叶,圆圆的荷苞花叶……拼贴叶画,观察感受树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在分小组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后,一些同学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做“自我介绍”:“我是枫叶,形状象人的手掌,到了秋天我就变成红色。”整个学习过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创造性思维,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2、掌握现代信息,体验科学的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录象、计算机课件、投影等手段,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利用校园的《新闻广角》、《科技之星》等栏目,定期传播科技信息来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同学们产生奇思妙想,动手去做,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阅览室查阅资料,广泛阅读内容有趣、文字浅显的科技书刊,了解生活中的科技常识。同学们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知识摘录本,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图画、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记下他们的学习收获。同学们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受到科学美的熏陶。前年4月份,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了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真实生动的事例教育同学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在“环保志愿者行动”中,同学们制作了有关环保的电脑创作画《未来家园》、《我们的未来》、《宇宙考察队》等,被选送参加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普遍增强了环保意识,在做“环保小卫士”过程中体验到文明行为的快乐。可见,寓美育、德育于自然科学之中,能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三)、通过科学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珍爱自然创造美。在科学综合活动中,我们把科学、社会、美术、思品等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开展了学科综合课的实验,在较短的课时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可见,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审美素质的培养,它影响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育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学生思维能力调查报告。每一名学生都有思维的积极性,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求知欲。我们把思维的丰富性与美育的艺术性相结合,思维的敏捷性与美育的实践性相结合,思维的深刻性与美育的创造性相结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对学校三个年级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具有广阔性和创造性,能主动去探究学习。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作品的个性较强、种类丰富,体现着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创造。在
本文标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8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