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电大作业《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摘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关键词:智力、情绪、反应、人际关系、年龄特征心理学家认为,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可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一、健康的智力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人学习、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超过120为智力超常,超过140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同样的只有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二、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力的情绪变化。能协调与控制情绪,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四、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具备健康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1)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2)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3)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五、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能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八、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人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九、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参考文献:[1]王佳绵[M].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本文标题:电大作业《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8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