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西方绘画理论(大纲)
第一编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画论概述西方论画的历史,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艺术的繁荣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刻家和画家,雕刻家有米隆、菲狄亚斯、波利克莱托斯、普拉克西特列斯、阿尔卡姆内斯、斯珂帕斯、里西普斯等,画家有帕拉西俄斯、普洛托格尼斯、波吕格诺托斯、宙克西斯、欧法刺诺、阿伊提翁、欧蓬波斯、阿佩莱斯等。他们创作出大量的完美的艺术作品,这就自然会引起当时的思想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不过,他们的著作中的论画部分,大多只是片言只语,或者以绘画为例来论证哲理,还不具有系统的绘画理论。据说德谟克利特曾著有《论画》一篇,惜久已失传。至于古希腊艺术的创造者们,当时的雕刻家和画家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绘画或雕塑的理论。只能从古罗马普林尼的著作中得知,他们中有些人写过绘画知识方面的书,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就失传了。古希腊画论是在古希腊艺术繁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能不受到古希腊艺术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不能不受到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古希腊画论首先受到当时流行的“模仿”论的重大影响,或者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模仿”论的一部分。古希腊人把医药、耕作、骑射、手工业之类,与生产技术有密切联系的人工创造,都泛称为艺术。同时又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称为“模仿的艺术”。在他们看来,模仿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常常以绘画和雕刻为例来论证艺术是一种模仿,认为绘画和雕刻具有模仿特征是最显而易见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诗人、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象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不言而喻,在色诺芬尼看来,人是模仿人自己的模样画出和塑出神像来的。随后,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他认为绘画、音乐、诗等艺术,都用各自的媒介和方式来模仿自然。他说:“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最早使用的“形象”一词,是专指绘画的模仿方式而言的,它具有形似的特征。只是到了后来,“形象”一词才被广泛地使用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用来表明一切艺术所共同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曾谈到艺术的模仿问题。不过他只是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谈到音乐起源于人类对天鹅、黄莺等会歌唱的鸟的模仿。最早对绘画和雕刻作比较深入讨论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主要生活于古典时期的盛期,即古希腊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像由呆板的正面式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精神,绘画也开始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就为理论总结提供了实践经验。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石匠家庭(或说雕刻匠家庭,实则当时的雕刻匠也即石匠),少年时期曾学过石匠手艺和雕刻技艺,据说雅典城堡上的一些雕像是他的作品。因此,苏格拉底有可能比前人更为具体、深入地探讨绘画和雕刻的创作问题。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所著《回忆录》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同画家帕拉西俄斯和雕刻家克勒同讨论绘画和雕刻的创作问题所发表的见解。苏格拉底首先提出:绘画用颜色模仿可见物的外形,准确地再现它们;雕刻则模仿人体的姿势,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形象。在这里,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塑造”一词用于雕刻。当然,绘画和雕刻并不只限于模仿物体外形或人体姿势。因此,苏格拉底又提出:绘画和雕刻应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虽然人的精神既没有比例,又没有颜色,也没有其他可以模仿的品质,而且是不可眼见的,但是人的内心活动一定会表现在他的神色和姿势上。因此,绘画通过描绘人的神色和姿势,就能够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绘画的任务——表现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与他们最内在的东西。”“一个雕像应该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有人认为苏格拉底的这一见解,可能得自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启发,不过应该看到,更为重要的还是当时的绘画和雕刻的创作提供了经验,使他有可能作出这样的理论总结。苏格拉底的这一见解,是对“模仿”论的重大突破,应该说这是西方画论中最早的“传神”论。苏格拉底对当时的绘画和雕刻的创作经验的另一个重要总结是,他提出了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由于不易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你们就从许多人身上选取,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个显得优美的形体。”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集众美为一体,使形象具有完美性,达到理想的美。用模仿的方法,再现某一个现实人物,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古希腊艺术史证实,当时的画家、雕刻家普遍采用这种方法来创造理想的、完美的形象,无论是神像或运动员雕像都无不如此。从现存的古希腊雕像(原作或罗马复制品),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其二,塑造完美的形象,主要指优美的形体,即优美的人体。虽然,苏格拉底强调表现人物的精神,并认为画美的善的和可爱的性格,看起来使人更愉快;德谟克利特也认为单纯的人体美是不足取的。但实际上追求完善的人体美是古希腊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最著名的雕刻家非狄亚斯曾说过:“没有比人类形体更完善的了”。当然,一些优秀的雕像,如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阿芙罗德蒂》(古罗马称维纳斯,故又名《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则达到了外在的人体美与内在的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古希腊艺术追求人的形体美,是与盛行于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分不开的。这一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数量比例的和谐。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画家、雕刻家致力于从数量比例去探求人的形体的和谐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的雕刻家波利克莱托斯所著《法式》一书,把全身与头部的比例规定为7:1,并为此制作了青铜雕像《荷枪的男子》,作为体现这一美的比例的范本。—个世纪以后,雕刻家里西普斯又改用8:1的比例制作了青铜雕像《刮汗垢的男子》,建立起新的比例规范,从而改变了古希腊雕像的比例,使之显得更为修长和优美。无疑,当时的绘画同样也会受到这种美的观念和比例规范的影响。苏格拉底还提出绘画应该描绘“美的善的和可爱的性格”,主张把美与善统一起来;并指出绘画能使人愉快,给人以审美享受。苏格拉底的画论,是最早联系艺术创作的画论,是古希腊早期画论中最精采的一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艺术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曾对绘画和雕刻发表过一些重要的见解。柏拉图关于艺术的论著集中于《文艺对话集》中。他对“模仿”论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把绝对永恒的“理式”看作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式的、第二性的,而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则是第三性的。他举三种床为例子,说明画家的床是对木匠的床的模仿,木匠的床又是对床的理式的模仿。因此,画家的床只是一种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是加倍的不真实。因此,柏拉图十分轻视绘画,对艺术的见解也有许多是不科学的。柏拉图认为画家只是“外形的制造者”,绘画只是一种“外形的摸仿”。画家象旋转镜子的人一样,只要拿镜子东照西照就行了。他要求绘画“模仿事物的本质”,而事实上事物的本质却是无法模仿的。在他看来,绘画描绘出逼真的形象,只是哄骗孩子和愚人的东西而已。画家和诗人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不准许诗人和艺术家在他的城邦里做诗或行业,把他们排斥在他的理想国之外。但柏拉图并非否定一切艺术、排斥一切艺术家,而是要求诗人和艺术家“只描写善的和优美的东西的影像”,不准他们在生动图画、建筑物以及任何制作品之中,模仿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以防止对于青年们的心灵的坏影响。他提出: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他认为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一寓教育于美的薰陶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柏拉图认为虽不能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然而图画和雕刻都经过视觉产生快感,真正的快感来自美的颜色和美的形式。柏拉图还提出“形式美”的概念,即形与色的美,并认为它们的美在本质上是绝对美的,它们所产生的快感丝毫不同于生理上的快感。实际上柏拉图已经指出这是一种区别于生理上的快感的美感,只不过还没有提出“美感”这一概念而已。柏拉图把一切使先前不存在的东西成为存在的技能,都称为创造的艺术,并把物体及其影子称为神的创造。他认为模仿是一种创造,创造形象而不是创造实物。他提出了“形象化”的概念,对“形象”作了广义的解释,他说:“假如你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而是用可以感觉到的形式来表达,你不是把这个称为形象化么?”关于绘画,他认为绘画创造的形象是一种幻想(“人造的梦”)。值得重视的是,他指出绘画利用视错觉来产生它的魔力,如同“幻术”一样。他在《法律篇》中讨论了对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的评判问题,提出了批评家应具备的条件。在《理想国》中,他还谈到一幅完美的画像虽非确有其人,并不减低画家的价值。此外,柏拉图关于艺术的天才和灵感等理论,虽未谈及绘画,但对后世画论却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图门下求学,但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所著《诗学》是他的最重要的一篇美学论文。《诗学》把诗、音乐、绘画、雕刻、戏剧等统称为“模仿的艺术”,并按照模仿的对象、模仿的媒介和模仿的方式来区别诗和其他艺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讨论模仿的媒介时说:画家和雕刻家“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因而区别于用声音来模仿或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的诗和音乐等其他艺术。他在《诗学》第二章讨论模仿的对象时说:“波吕格诺托斯笔下的肖像比一般人好,泡宋笔下的肖像比一般人坏。”他认为艺术不能只局限于美的事物,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着好人和坏人,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作为模仿的艺术不能把丑的事物排斥在模仿对象之外。同时,他又认为画家笔下的人物应该比实际生活中的人更好或更坏。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反驳有人指责诗人的描写不符合事实时又说:“象宙克西斯所画的人物(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更好,因为画家所画的人物应该比原来的人更美。”他在《诗学》第十五章讨论性格刻画时提出“诗人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显然,亚里士多德不主张绘画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赞成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亚里士多德提出这这两种不同的原则,后来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理论来源。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人比动物更善于模仿,人的最初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模仿出来的成品能使人感到喜悦。因此,即使是模仿丑的事物的图象,也能给人以快感。这一理论,不仅扩大了艺术的题材范围,同时也指出了艺术具有认识的作用。关于绘画,亚里士多德还谈到,“波吕格诺托斯善于刻画‘性格’,宙克西斯的绘画则没有‘性格’。”波吕格诺托斯与宙克西斯都是著名的画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因此把他们作高下之分,只是指出了他们的不同。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指出:“由于技巧或着色或其他类似的原因”,也能使人得到快感。但他又认为拿最鲜艳的颜色随便涂抹而成的画,因为缺乏技巧,反而不及白色底子上勾勒出来的素描肖像那样惹人喜爱。这是继柏拉图之后,又一次肯定了技巧和色彩等形式因素的审美意义,不过他更重视的是技巧。公元前5世纪,著名雕刻家波利克莱托斯曾写作《法式》一篇,不过其内容仅限于探讨人体比例,为制作雕像规定比例规范。真正作为艺术家论画的,当首推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的里西普学派的雕塑家西尔康的色诺克拉底,他被称为“第一个为艺术批评树立了明智准则的人”。他在艺术论文中赞扬了阿佩莱斯的绘画和里西普斯的雕塑。他认为雕像不仅要把细节处理得精美,同时也应把人体比例修正得更为优美,而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只有里西普斯。阿佩莱斯则超过他以前和以后的所有画家,独具其他画家所欠缺的优美。色诺克拉底还谈到克里奥奈、波吕格诺托斯等画家在透视、人体解剖和色彩方面的成就;潘菲洛斯在绘画科学、尤其是
本文标题:西方绘画理论(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8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