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主讲教师:李鸿凯lihk431@nenu.edu.cn13159563062环科楼205•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是根据作者1985年编写的《地貌学教程》修订改编。•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本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进行章节划分。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包括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也专门列了两章进行介绍。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的特征、成因和种种变异都从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方面进行评述和解释,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严谨。构造地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国内外地貌学的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进行介绍。全书各章还精选了一些典型地貌照片,使本教材更为生动。参考书目•吴正编著:《地貌学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本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地貌学教材的优点,以及地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而成的。本书力求在体系上、内容上所创新,除反映科学性与系统性外,要更能体现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的特色。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以内营力作为主的活动和静态构造地貌。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是外营力主要的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第九章应用地貌包括了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以及地貌灾害等内容。第十章地貌发育的理论作为单独章节讲述。第十一章为区域地貌调查与制图。吴正编著:《现代地貌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张根寿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高抒,张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大,兰州大学,杭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合编,《地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部分,1980年,科学出版社。•本书以地貌类别为经,以其地域分布为纬,对我国地貌形成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书中首先介绍了全国地貌概况,进而分章讨论了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红层与花岗岩地貌,黄土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冻土与冰缘地貌,泥石流,海洋及岛屿地貌,最后概述了全国地貌发育总过程•Plummer&McGeary,PhysicalGeology,网站资源•西北师范大学地貌学精品课程,地貌学习可参考相关章节的课件。•北京大学地貌学精品网站。授课教案包括许多国内外案例。•=2090050502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地貌学精品课程,其中地貌学篇可作为地貌学的学习参考。•华中农业大学地质地貌精品课程,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源。•英文网站,威斯康星大学斯蒂芬斯角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StevensPoint)自然环境课程网站ThePhysicalEnvironment:anIntroductiontoPhysicalGeography.•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内容包括自地理学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及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网站内容保持及时更新。•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各部门的内容,有大量典型图片可参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精品课程考核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绪论•一、地貌•概念:•地貌(Landform,Relief,Terrain,physiognomy):又称为地形。是固体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是由各种不同的固体物质所构成的几何形态的综合。•包括洋底地壳的起伏形态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是主要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在地方性分异中,地形常常是决定性的或标志性的因素。不同的地形,常有不同的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因此掌握地形的分异规律,对于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和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秦岭大兴安-太行山一些行政区域界线:山脊线,河流中心或主航道。稳定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山地的阴坡、阳坡的气温差异–降水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焚风效应•地貌对生物的影响;–山地垂直景观带:长白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大山地常成为生物物种迁徙的屏障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对水文的影响对河流流向、水系构局的影响–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负地形常积水成湖泊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甚至影响许多地貌过程•崩塌、滑坡一般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坡急流湖泊瀑布急流湖泊瀑布同样地貌过程,在不同地貌部位,作用的方式、强度不同,塑造的地貌形态不同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三、地貌的一般特征•地表形态不有同的规模和特征•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地表形态不有同的规模和特征高大沙丘上发育有次一级的小沙纹冰川作用形成的尖峭的山峰与流水作用形成的浑圆、舒缓的山丘形成对比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地貌是各种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阶段性•通常地貌在演变过程中并不总是向一个方向发展。例如某一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常有升降变化,使地貌发育的方向发生改变,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交替出现;•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引起外营力改变,地貌发育过程也将发生变异,冰川地貌发育程序将转换为流水地貌发育程序,在同一地区会出现两种不同外营力作用的地貌特征。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地貌的沉积结构可划分为•切割型(a):在侵蚀作用占主导地区,切割新生代以前的岩层所形成的地貌•叠置型(b):在堆积作用占主导地区,地面发生大量堆积,沉积物一层叠加在一层之上,由这种叠加结构组成的地貌,称叠置型地貌。•切割-叠置型(c):如果切割型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方向改变,或者由于气候的冷暖或干湿的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生堆积•叠置-切割型(d):如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就形成叠置—切割型地貌。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地貌的垂直带则是以高度来划分的。•在高山雪线以上,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在冰川外围常形成一些冻土地貌。•随着高度降低,温度升高,则由冻土地貌过渡到流水作用为主的温湿气候地貌区或湿热气候地貌区。•地表形态不有同的规模和特征•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三、地貌的一般特征地貌学•1.概念•地貌学(Geomorphology,Topography)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和发展动态的科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一门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基本逻辑框架•形态——物质——过程——环境•这个程序表明了研究地貌学问题的一般逻辑,也代表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个程序是可逆的。3.地貌学的学科体系现代地貌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分支:•地貌发生系统•地貌营力系统•地貌应用(综合)系统•地貌技术系统地貌发生系统•1)构造地貌学(TectonicGeomorphology):研究内营力过程形成的地貌。是经典地貌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气候地貌学: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和发展与空间分异的学科。也是经典地貌学的核心内容之一。•3)动力地貌学:研究地貌形成、演变、预测及应用的动力机制和作用过程的学科。在研究作用力及过程时,强调外营力和内营力作用的强度、频度及相互间的匹配对比等问题。•4)人为地貌学:地貌营力系统•包括流水地貌学•冰川与冰缘地貌学•河口与海岸地貌学•风沙地貌学地貌应用(综合)系统•区域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环境地貌学、城市地貌学等•环境地貌学:是地貌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貌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①影响人类的地貌作用过程和地形;②人类通过地貌进而对陆地水干扰并使其质量降低的问题;③人类利用地貌作用产物作为资源的问题;④地貌学在环境规划和管理中作用问题。地貌技术系统•包括数量地貌学•实验地貌学•地貌年代学•地貌制图等。第一章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第一节地貌形态•一、地貌形态描述与计量•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1)形态要素:面、线、点•地形面:在自然状态下,最容易识别的地貌形态是地形面,多数地形面是弯曲的,只有少数是平直的。•平直地形面按照其倾近水平面2°斜度可以分为两种:斜坡面2°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弯曲地形面,根据其纵剖面特点可以分为:凸形面:火山锥斜坡;凹形面:如喀斯特漏斗。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2)地性线:不同坡度或不同坡向的地形面相互交接构成坡折线。又称为地性线,常成为地表形态的基本格架。如:山脊线,坡麓线等。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标志点:地性线的转折点往往构成地形特征点,如山峰,岬角与河流的汇合处。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2)形态要素的组合•上述各种形态要素相互组合形成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根据地表形态与其周围地形高度的对比,将地表形态分为正地形和负地形。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在一个地区内,由于成因上的联系,一些地貌类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称为地貌组合,又称为地貌景观。•地貌景观的空间规模(尺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行星地貌:陆地和洋盆•巨地貌:绵亘与地表的长大山系,大陆裂谷,海沟,大洋中脊•大地貌:高原山地,大平原,大盆地,百千米以上。•中地貌:河谷、山岭、湖盆,数千米——数十千米•小地貌:沟谷、山丘、阶地、河漫滩等,数百米以上。•微地貌:河床的沙波,蚂蚁丘、细沟等,数米。2、形态描述与形态计量•1)形态描述:对地表形态进行定性的描述。•2)形态计量:对地貌形态进行数量的测定和表达。•3)常用计量指标–高度–坡度–地表破坏程度高度•绝对高度:海拔高度或绝对深度(米),在计量中采用特征点或地形面的平均高度。–ma.s.l.(abovesealevel)•我国现用的是黄海海平面,基准点在青岛附近•相对高度:特定两点之间的高差•山地的相对高度(起伏度),即山峰和山谷的高差。一般指山峰高出附近宽大的河谷平原的高度。•坡坎的相对高度多指坡坎上缘与坡脚前部平地的高差。高度•坡度: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面的倾斜度。2-6°6-15°15-25°25-35°35°平缓坡缓坡较陡坡陡坡极陡坡15°为农业机械化的上限。25°为农业耕作(开垦)的上限。35°是森林砍伐的上限。一些西方国家采用正切值的百分比来
本文标题: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1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