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各种劳动关系的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受这些背景因素变化影响的。同时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逐渐推进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加强,管理方和员工双方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协商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化得以不断推进。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一、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作为劳动关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是从产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一)、时代背景工厂代替作坊、机器代替工匠、能源代替人力。生产率生产规模工业生产逐步代替农业生产为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大批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具备了成为工人阶段的两个条件:1、他们是自由的。2、他们一无所有资本和劳动相结合、新型的雇佣关系就这样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不但形成了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而且雇员的人数逐渐增多。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二)、斯密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亦然。这一时期,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极大利润。市场以“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供需,政府不干预市场供求和经济的发展。雇主具有极大的雇佣、使用解雇工人的权力。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三)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改善,反而恶化。各国政府普遍信奉古典主义“自由竟争”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由劳动力市场调节。雇主处于优势,劳动者在缺乏制度保证时处于绝对劣势。关于劳动的保障方面的法规非常少。1802年英国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各种工人反抗斗争。由于分散,没有计划都以失败告终。工人认识到只有团结,才能获得成倍的力量,达到运动的目的,开始出现工人组织---工会。同时美国也产生了早期工会,但和西欧的不同。是技术工人和半技术工人内部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以其意志来规范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中世纪同业互助会的性质。随后,全国性的工会在各行业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全国性的工会发展到大约30个,会员总数为30万人。面对早期的工人组织,雇主进行了激烈的抵制,政府也采取了法律上的不承认或严格限制的态度。当时各国都制定法律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英国1799年的《结社法》法国1791年的《夏勃里埃法》。政府甚至动用军队来对付工人罢工,如1834年美国安徒鲁总统在马里兰州镇压爱尔兰裔工人罢工。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1.激烈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抗之中。2.工人运动分散,虽产生工会,但不完善。3.雇主处于优势地位4.政府放任、立法的政策倾向资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二、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一)、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向垄断过渡。第二次技术革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财富逐步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这一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40年时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5次世界经济危机。生产力遭到破坏。政府也认识到为了稳固政权,巩固统治,就必须要求雇主做出一些让步,同时也要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方面加强管理。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二)、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1911年)各企业纷纷以此为依据制定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AFL)成立。1905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产业工会诞生。在欧洲,各国政府相继废除禁止结社的法律。各国工会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19世纪末,工会在西欧已经相当普遍了。各国改变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政策,力图稳定劳资关系。首先,立法上,相继出台保护妇女、儿童就业减少工时,社会援助津贴,失业补贴等法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厂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发相继出台,相应的管理机构也建立起来。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颁布《企业主和工人法》。集体谈判也得到各国承认。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1)、工人运动继续发展(2)、资方开始出现让步,改进管理(3)、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确认。(4)、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法律,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三、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劳动关系。(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二次大战结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居次。30年代经济大危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以政治要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罢工。1938年美国产业工人联合会(CIO)成立。面对劳资关系的再度紧张,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颁布《产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1935年通过《国家劳动关系法》(又名《瓦格纳法》)确定工会的权力。《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劳动关系。(二)、行为科学理论。工业心理学(里斯特博格)霍桑实验社会系统理论(巴纳德)(三)、该时期劳资关系走向制度化三方合作方式两种:1、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制度(政府主持下)、政府制定劳动法规过程中,从听取劳资双方意见到邀请双方代表共同参与协商。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劳动关系。(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受重大历史条件影响较其他时期更为明显。政府进一步放弃了原不干预的政策,不但加强了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而且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宏观调控。企业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该时期冲突逐步制度化,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调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选择余地更大。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四、管理科学阶段的劳动关系(一)、背景:(二次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知识技术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对工人技术要求更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对改善劳动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二)、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管理科学阶段的劳动关系(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产业民主化政策——工人参与管理,体现在三方原则的广泛推广。三方相互影响——相互制衡政府从对劳动关系不干预直接干预通过立法间接干预美国:1947年通过《劳资关系法》工会会员上升,1985年,美国38%、德国58%、英国为81%,但冲突却变得不激烈。管理科学阶段的劳动关系(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政府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性,立法体系完整,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为劳资双方沟通所提供的服务比较完备。在政府立法,服务体系的干预下,双方更愿意通过相对较缓和的形式来解决冲突,双方都得到好处,合作成为劳资关系的主流。“三方格局”形成,解决劳资矛盾,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法规化。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五、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时代特征:1.计算机的发展:“蓝领”和“白领”界限模糊。2.经济全球化3.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有机化,富于变化和适应环境。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的矛盾和问题(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的相对滞后发展中国家面临新形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本文标题: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1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