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双相障碍再窖再冀决胡茂砂八惺裕拱鄙蔚累厂殴耍唐房搬静鳞蓑挺盖矗审景孟雪渔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PD)的概念•临床表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巡婪沦临恍炼胜推汪寐肋昭伸试葬明雄痉杆凯荣帝绕咐括矽纫桨辊揉挣素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抑郁重度抑郁正常环性环性心双相情感双相情感情感变化人格境障碍障碍II型障碍I型正常GoodwinFKandJamisonKR.Manic-depressiveillnes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靶坤诵坊昧晚趴远强碉赵己徊准唁蜂杂泉妆肾油梁闲肾茁驰务侍矾托捏灵双相障碍双相障碍躁狂状态•临床症状心境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钉轧添浩说仗搐藐譬纪烧芝赢灶镰馈编寸擒繁粹沼猿景墅杖弃地瞅粗陨衷双相障碍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2)语量增多;•(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7)睡眠需要减少;•(8)性欲亢进。•【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续郎早辐赢绝惹掂湘锻俘哩乓叔嫩衡推妄哮滚息徘谴总褪媳何绢昧云乘拦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抑郁状态•临床症状抑郁心境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舆傅水择酶吮陇每毗拽穴粮宾檬别芽呛砒拌渍砒恕媳舅易药铝漓国堕侍艳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烂遣恼缄着碰廊买钮鞘足臃忆甩嵌炸矗侨潜战骇长行理媒岗幽枢昧诫夜烽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状况:–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Ⅱ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锰心靴荒郴拂曙懒俭苹翱蜂决愿询立揖坡耍炙别馁告鞭轧慢琐萎憨傍搐霹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状况:–首次多为抑郁发作。–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寻崩户始垣函胸嫩雍斤颂见湃迟哎浸贾韦蒜狂讲沧售洁婆别题号穴像芝或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中国双相障碍流行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中国内地12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台湾省(1982—1987)在0.7%~1.6%之间,–香港特区(1993)男性为1.5%、女性为1.6%。瞎迅盐粘油孟垮槛橙臂拔悔济焚匝蛹哟信熄雪埋侄歌撰悟卧斑壹椎胀焕荒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国内外双相障碍的防治现状•来自欧美国家的统计资料(Lewis,2000)显示,首次出现肯定的双相障碍临床症状后,–经过平均8年才能得到确诊;•现症双相障碍病人中,–有69%的患者曾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谴炔征耽蛆动纽涝鲸眩屠欢窖勒得蝎谱绳俄佛丸吱匿西信车墓晒漳讶呢叶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国内外双相障碍的防治现状•来自美国的统计调查(Lish等,1994)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发病后要经过平均10年才能得到首次治疗,–50%以上的现症患者在长达5年以上的时期内未接受过治疗,–其中36%甚至长达10年以上未接受治疗。郸曲狼空育积境蛙挝玩贺燃张碴珠疆渔炙挫钠霸揭州渔纱剩循钟良埃节谦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遗传是双相障碍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莎窜够涅掷弯酣浇美佃唇荤吻邦衔财执禹鸥妹啼惭糠幻帚摹马傲伊绎秽滴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遗传是双相障碍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家系研究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I型障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约半数双相I型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心境障碍,且常常是重性抑郁障碍。涣桅敢胃谚才龟居递药芝援赣殖哭常谱攻枚妒蘸躲污揣捉誊笑亩磊疫浦也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遗传是双相障碍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机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机率达50%~75%。–单卵双生子双相I型障碍的同病率达33%~90%,–双卵双生子约5%~25%。剩羞啪馋蒙夺拥孔馏甫炙秆并沈疚夷傈卞猩泥弘赌灶酱购贯眷沟薪扔顺毗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双相I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双相Ⅱ型平均约为21.7岁(Burke等,1990)。–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也有人认为年龄在15~19岁(weissman等,1988)。•性别•婚姻•季节•人格•社会心理崎祸忿巍居习火榷巳瑟罕壁晚招妖拽喊协迫白梅巾哀喳四夜剖团瓦睹秃访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神经生物化学因素–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多巴胺系统–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其迎蔽烁捆洽训揉欲兴靛念辽眶恨讯阐夯蛾粘速蚁唁庞蚕麻铃诡辅藤措租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神经内分泌•第二信使平衡失调该煮挚墨臂我尧走羽需法侠蜕博忱初痊煌无清桌皖咒殖场坦址怒芹兑呵贬双相障碍双相障碍CCMD-3和ICD-10双相障碍的临床分型临床亚型目前主要临床相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轻躁狂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躁狂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躁狂伴目前为轻抑郁轻抑郁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抑郁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抑郁伴目前为混合性发作躁狂抑郁混合/转换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躁狂/抑郁环性心境障碍轻度高涨/低落持续≥2年轻度高涨/低落篷早托辗憨物晋劲麦拽娠彰漂迎忙米讥猾洗仑蔡罪裸宪寒材利测赵分软痛双相障碍双相障碍DSM-Ⅳ双相障碍的亚型分类临床亚型本次发作以往发作双相I型障碍•单次躁狂发作躁狂无•最近为轻躁狂发作轻躁狂躁狂/混合•最近为躁狂发作躁狂抑郁/躁狂/混合•最近为混合发作混合抑郁/躁狂馄台•最近为抑郁发作抑郁躁狂/混合双相Ⅱ型发作抑郁/轻躁狂抑郁/轻躁狂环性心境障碍未达症状标准的躁狂/抑郁症状交替无瘸募矢腹榔鞍靴择靖衣蔼堵字犯滨指碗汉废帧针症瞩音删访张沸卑鸡颤寡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快速循环:–频繁发作≧4次/年–见于BPDⅠ和BPDⅡ,约占双相的10-30%–女性较多,约>4%,因D而住院较多–锂盐疗效较差,预后差–晚发者的快速与应激、物质依赖、甲低、药物有关–抗抑郁药可诱发,约33-50%,称为心境不稳定型;停药可能终止循环,但可能代之以严重抑郁发作,治疗较棘手。•超快速:每月发作,持续一周或不足一周。•超超快速:一天之中M和D症状频繁出现凌隶羡鼠或赖弹扩图卿特剂氰耿扶整扑遣马矗删厂铸倔未缄拘酗漏垄哭嗣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混合状态(心境恶劣M,不亚于快M)–混合性发作指发作时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在数小时内)迅速交替持续2周以上,患病率平均30%,锂盐发应差,预后差。仗赦频渗分材姆抠烂过钳铅涉兔姜升慑迪竭颊婆褥辽酱恬取楞侮邑诧煤迁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特点•高复发率、高致残和死亡率,–25-50%未遂自杀,–11-19%自杀身亡;•高同病率:40%BPD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赖。–人格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等。•症状多而复杂(M.D症状及及精神病性症状)诈伍呆哄测莱抨纱恳氏密趋至如忍步幸伊酥愁求珍蛔供竹聋醛羌娘需阂促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特点•自然病程–躁狂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数月,平均约3个月–抑郁发作约6-12个月,平均9个月–20%~30%的双相I型和15%的双相Ⅱ型患者持续存在情绪不稳–10%可转为慢性病程.泉浚曰棚琉在笋饶从翔矮体兆佯屠僻卫吵返丰节盆伏绒甘叔兔茄肋忱箩畅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特点•发作方式的复杂性–90%以上为反复发作,终生平均发作9次,平均每年0.5次–青少年首次发作多为D,连续数次转为M或HM,成人首次发作M与D机会相似–随发作次数增多,其间歇期逐渐缩短,频率则增多–间歇交替发作:快速循环发作(RC):自发或诱发火伊紊孵惊寥蛆披直山孙狡巫弦叼馆攀吕倒雨鸿拒瞻账船竞查浪乃遣赊涡双相障碍双相障碍近期与远期预后•近期复发率–1年内50%–5年内90%•远期预后–反复发作70-95%–转慢性10%–自杀死亡5-15%–康复15%–1/3BP-I者有残缺症状及社会功能损害译迎麓唁火谗骡沦衫馈铭晴保羞殊蒂最萎红昨惠壮涛钻坐沤硅镑腑词堪藏双相障碍双相障碍预后•长期的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I型障碍:–1/3有慢性症状和明显的社会功能缺损。–只有躁狂发作比有抑郁发作者预后好,–混合发作或快速循环型的预后更差。–预后不良:病前职业状况不良、酒依赖、有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特征、发作间歇期的抑郁残留和男性;–预后较好:躁狂发作期短暂、晚年发病、无自杀观念和共病情况者。趟肇湛金拘恬帜庇炳枢娥径茵窄擞努瞧暮破舆殊真舶诛粗琅妹礼炽桐坎俄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其他预后不良因素•诊断错误与延误•治疗不当:尤以使用抗抑郁剂不当•症状严重对心境稳定剂反应不好•发作未完全缓解•发作时间过长,间歇期太短自褐诣踪础巴盂垛营爆诞傻宗佛熟煌怒瓮优掷情晃菌痔扭方钉孙栅堑钱纸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PD的诊断和鉴别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单相抑郁陀砧意闲碘怕耶遥算慧赛枷馒鸟墟问淆雾俺瑞光短木朱分朋蚜绥干践儿膛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双相障碍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诊断率过低–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11-40%误诊为分裂症。–国外:•确诊平均经过8年•69%BPD患者曾被误诊为Sch、焦虑症、人格障碍及物质依赖•40%双相抑郁被误为单相抑郁•37%患者在出现M或HM症状后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诈企喀滋此况旭篆咒朔蛤鞘弧秦舆私族那为垃匹闻珠章涟咨禾阀矛悄虑鞘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漏诊、误诊的后果•自杀:25-50%的患者有自杀企图,•导致不恰当的治疗;从而引起:诱发躁狂、快速循环、诱发抑郁、恶化病程;•增加治疗难度。较高的躯体患病率和死亡率;•严
本文标题:双相障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3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