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通史复习:明清时期(第二轮)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1368-1840年)课本定位政治经济文化课本位置必修一第4课必修二第1课、第2课、第3课、第4课必修三第3课、第4课、第5课、第6课、第7课明朝——(1368-1644)都城应天府(南京)--北京清朝——(1636~1912年)都城京师(今北京)时空定位必修一: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必修二: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必修三: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命题趋势选择题部分:共出现11道选择题。其中明朝2道(内阁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9道,以清朝为主。从模块分布看,政治史7题;经济史3题;文化史1题,以政治史为主。政治史考点分布:内阁1题、军机处1题、康熙帝(人物)1题、统一多民族国家2题、吏治1题、行政机构1题。经济史考点分布:重农抑商政策2题、商业(会馆)1题。文化史考点分布:京剧(国粹)命题趋势:政治史应从明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高度出发进行复习。一、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内阁、军机处均称为考查内容。高考已考查内阁,尚未考查军机处。二、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疆域开拓(地图)、行政机构设置、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举措等都会成为考查内容。经济史需着重复习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需辩证把握该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文化史从中华文化精华(国粹)高度考查京剧,仍遵循了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考查思路。明朝清朝特征古老中华文明呈现出繁盛与危机并存的特征(发展与迟滞并存)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政,政治黑暗;选官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举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康乾盛世经济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朝贡贸易体系的建立);农业海外经济作物的引入(玉米、番薯、土豆等),广泛种植。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灌溉工具:风力水车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占主导。江南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康熙年间,粉彩瓷器(雍正高峰)商业商人群体:商帮、会馆等;货币媒介: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市的发展:商业区;商业都会:市镇经济繁荣文化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心学集大成者),明清对君主专制批判(李贽和明末三大家);文艺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文化通俗化,平民化;明清小说(代表);文征明、董其昌书法;清朝京剧的形成(乾隆进京、道光正式形成)科技传统科技步入总结,西学东渐开始。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铜活字;一、政治1、发展概况(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并达到顶峰——宰相制度废除;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设置;选官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政治人物:康熙帝(政经思民外)(平定叛乱、维护国家主权)2、总体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胡惟庸事件正像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时间越后,故事的范围便越扩大……这样,胡惟庸私通外夷,东通日本、高丽,西通卜宠吉儿,南通三佛齐,北通沙漠,东西南北诸夷,无不与胡惟庸之叛逆,发生关系。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十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他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吴晗《胡惟庸党案考》时期名称职权地位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六部几为内阁下属全盛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明清内阁近代西方内阁历史条件地位权力影响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强化君主专制纵向看:君主专制逐渐僵化横向看:民主与专制,违背近代化潮流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英国议会多数党组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对总统负责(1)设立者:(2)目的:(3)官员职权:(4)特点:(5)影响:军机处雍正帝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军机处南书房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审理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期制度标准影响规律夏商周世官制(贵族世袭制)宗族血缘关系贵族世家垄断官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选拔为主要依据(3)人才选拨逐渐制度化,“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相对体现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战国-秦军功爵制军功大小为部分由才能的人参与国家政权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汉朝察举制征辟制初为才能、品德,后为门第族望察举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但后来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根据中正官所评定的等级和门第族望高低分配权力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隋唐-明清科举制考试成绩(才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①积极作用a.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b.明清君主专制强化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②消极作用a.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c.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总结明清政治(小结)君主专制①明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设内阁③清设南书房、军机处,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国家巩固①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乱②清军入台,设台湾府③平定噶尔丹分裂活动④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⑤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明清经济⑴、发展:①风力水车②重视本业③新的农作物引进⑵、问题:①问题:人多地少土地兼并②解决措施⑴、制瓷业:①明:宣德青花瓷;景德镇成为瓷都②清:珐琅彩⑵、丝织业:①中心:苏杭南②苏杭官府织造局③代表:缎④技术:花楼机⑶、民超官⑴、商业发展三表现:⑵、资萌芽及发展和影响因素⑴、赋税政策⑵、朝贡贸易⑶、重农抑商表现专卖、重税、贱商等⑷、海禁⑸、闭关锁国原因、影响明清经济新品种引进新引进和传播推广的外来作物如甘薯、玉米、土豆等具有耐干旱的特点,不需要很好的水土条件,这使地形崎岖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利用。今世公卿士大夫无不嗜烟草者,……初漳人自海外携来,莆田亦种之,反多于吕宋。今处处有之,不独闽矣。——王士祯《乡祖笔记》烟草始于明末传入中国,推广迅速,雍正、乾隆之际,遍及广东、江南、山东、直隶、湖广、陕西、甘肃各地。商业城镇兴起。如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它们是完全因商品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镇,合称“天下四大镇”。北京、南京、杭州等旧城镇的经济职能也在强化。经济性城镇大规模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商品化,城市化,货币白银化等)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外国使节来华的任务,就是前往京城朝见皇帝,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件,并把一些珍贵的本国土特产贡献给皇帝。中国皇帝也回赠礼物,并根据所进贡的物品价値回赠相当物品,这就是所谓的朝贡。(2009年北京文综37题第(1)小题)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答案要点:(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规定: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知识链接】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新变化及经济政策【主题深化】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大量农作物品种被引进。(2)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4)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它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使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国家政策劳动力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资金土地买卖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积累和扩
本文标题:通史复习:明清时期(第二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3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