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水稻温敏不育相关基因RNAi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稻温敏不育相关基因RNAi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姓名:麦景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作物遗传育种指导教师:陈守才20080501水稻温敏不育相关基因RNAi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作者:麦景强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军.梁春阳.杨继良.邢全华.杨典洱.邓启云.翁曼丽.王斌水稻基因APRT的克隆及其与温敏核雄性不育的关系-植物学报2003,45(11)在拟南芥中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APRT)突变导致植株雄性不育.本文首次报道从水稻(Oryzasativasubsp.indica)中克隆了基因APRT(GenBank登录号AY238894),并将其定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的一个BAC克隆(AL606604)的58000bp至63000bp区域.该基因长4220bp(起始密码子至终止密码子),含7个外显子、6个内含子,编码的APRT蛋白长212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物种来源的APRT序列存在很高的同源性.与大麦、小麦、拟南芥1型及其2型的该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4.9%、54.9%、49.6%和59.5%.经保守结构域搜索发现该蛋白中存在APRT催化结构域.从DNA、mRNA两个水平分析了该基因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TGMS)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温度诱导,水稻安农S-1APRT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与温敏核雄性不育表现型具相关性.2.期刊论文李容柏.M.P.Pandey水稻(OryzasativaL.)温敏核不育系在有利于遗传型鉴别环境下的遗传改良-西南农业学报2003,16(3)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雄性可育性、柱头外露率和穗伸出率、生长势和适应性的选择效应受环境影响.在某种环境下遗传材料的这些性状过高的表达并没有导致高的区分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性状在株间表现较整齐一致,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性也表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认为有必要在适当有利于区分遗传型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选择低的CSP和高的自繁雄性可育性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选择柱头外露较有效,而高的温度下选择穗的抽出率效率高,在相对低的土壤肥力环境下改良不育系的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效率高.3.学位论文冯九焕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理--IR36和不育系培矮64S的比较研究1998该研究采用新鲜花药活体观察、免疫荧光标记、半薄切片以及超薄切片等技术,系统地观察了水稻正常品种IR36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花粉形成与发育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败育的细胞学机理.4.期刊论文马镇荣.王昌虎.刘卫.凌定厚具野稻细胞质的胞质型雄性不育系的体细胞克隆变异Ⅱ.体细胞克隆温敏核不育突变-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10(4)在胞质型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和IR69700A经离体培养而获得的136个体细胞克降中,发现了温敏核不育突变5例.这类突变体在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下,早季至晚季前期表现为不育,晚季后期表现为可育.盛夏,在幼穗发育至花粉形成阶段对部分突变材料进行短日照处理,发现对短日照敏感的不育系农垦58S转换为可育,而供试的5例突变及另一对照培矮64S却与未经处理的材料一样仍表现为不育,表明它们的育性与日照长度的变化无关.在同一发育时期进行低温处理的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0d及10d以上者可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在17.23%-42.19%之间,而未经处理的材料仍然表现不育,表明它们的育性转换与温度有关.以正常品种为父本与突变体杂交,F1全部为可育;F2可育与不育个体的分离比为3:1;以F1为父本与之测交,TF1代中可育与不育个体的分离比为1:1.遗传分析表明,这种温敏核不育突变为一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获得了由胞质型雄性不育变为胞核型雄性不育的突变体,这在体细胞克隆变异领域中是一种典型的突变.5.期刊论文肖国樱.邓晓湘.唐莉.唐传道水稻雄性核不育的类型及各生态区选育两用核不育系的技术策略-中国农学通报2000,16(4)水稻核雄性不育可分为显性核雄性不育和隐性核雄性不育两大类.隐性核雄性不育可分为普通核雄性不育、光敏核雄性不育、温敏核雄性不育和光温互作核雄性不育四类.光敏核雄性不育有长日不育型和短日不育型两种.温敏核雄性不育有高温不育型和低温不育型两种.华南地区以选育不育临界温度低于24℃的高温不育型温敏核不育系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以选育不育临界低的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系为首选育种目标,而北部地区宜选用低温不育型温敏核不育系.6.期刊论文杨远柱.唐平徕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种子2001(2)作者通过总结从事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选育实践,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来源,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世代选择方法以及实用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应具备的几个重要农艺性状选择指标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研究体会.7.学位论文陈章权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2002该研究以具有明显育性转换特征的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b7S为材料,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技术筛选减数分裂期的Tb7S幼穗在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条件下的差异表达cDNA片段.经SSH富集cDNA片段构建了两个cDNA质粒文库,即cDNA正向消减和反向消减质粒文库.在RT-PCR的鉴定出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未知功能的S2cDNA片段,用RACE技术克隆其全长cDNA.对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和拼接,结果获得全长为2976bp的S2cDNA,其编码区为2367bp,此外,还含有75bp的5'-UTR,534bp的3'-UTR.对推导的全长氨基酸序列用3DPSSMProteinPrediction软件和PredictProtein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提示S2基因的编码产物可能是一个参与信号转导的调控因子.通过PSORT进行蛋白质定位信号分析,提示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含有一段线粒体靶肽(mitochondrialgargetingpeptide),推测该基因编码产物可能在干扰线粒体的功能方面起作用.如果该推测成立,暗示三系和两系水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在Tb7S基因组中S2基因为单拷贝基因.8.期刊论文龙跃生.陈良碧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研究进展-作物研究2001,15(2)简要概述了光敏、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不育基因表达的条件,光温信号的接受与传递及不育基因的探索工作.9.期刊论文冯九焕.卢永根.刘向东.FENGJiu-huan.LUYong-gen.LIUXiang-dong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中国水稻科学2000,14(1)采用半薄切片及薄切片技术,对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与正常水稻品种IR36的花粉形成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培矮64S与IR36的发育过程基本相似.但从减数分裂开始,培矮64S的雄性性细胞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并最终发育至二胞花粉早期败育.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1)减数分裂前期,约半数的小孢子母细胞的胞质出现异常,游离核糖体稀少,并具有不发育线粒体和大量泡状内质网.这类异常的小孢子母细胞在随后的发育中逐渐液泡化并最终解体.(2)早期小孢子形成之后,几乎所有小孢子外壁均发育异常,表层与里层之间界限不清,缺少中间透明带,同时内壁没有形成.但是,在花粉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培矮64S与IR36绒毡层的发育和降解过程基本相似.据此认为,培矮64S的花粉败育可能是由小孢子母细胞或花粉外壁的异常发育造成的,而不是由绒毡层发育引起的.10.期刊论文徐是雄.刘向东.冯九焕.卢永根水稻IR36及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微管骨架的变化-植物学报2001,43(3)对水稻(OryzasativaL.)IR36及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微管骨架的变化的研究显示,微管在小孢子母细胞正常发育的情况下,每一个发育阶段(即造孢细胞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都出现不同的组织结构形态和分布。在IR36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和特殊的微管组织结构和分布。主要包括:(1)在细线期,从核膜向胞质衍射的微管呈螺旋状,显示核具旋转功能;(2)在偶线期,微管的分布呈极性分布现象;(3)在终变期,核被一组微管形成的宽带围绕着(perinuclearbroadband)。而培矮64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各发育阶段的细胞内的微管骨架结构呈现许多不正常现象。如:(1)在偶线期具极性分布的微管分布不存在;(2)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的细胞内出现许多特别粗的微管束;(3)在终变期围绕核的微管宽带结构松散及内含微管密度低。由于微管骨架的分布变化可以使人们较早地在雄性不育细胞内看到败育现象,故此微管的分布和构型变化应可作为一个早期确立雄性不育现象的视觉标记(visualmarker)或形态指标予以利用。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rdnykxykxs),授权号:79b6a0bf-b69d-4cb7-b9a3-9e9800b20277下载时间:2011年2月28日
本文标题:水稻温敏不育相关基因RNAi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7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