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回应答:一、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制度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在相当长时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呈现空间并存性与时间继起性。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伯恩斯坦提出的修正主义在理论上向马克思提出挑战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提出的挑战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分化、西化和和平演变提出的挑战问题回应:一,从“解构”到“建构”:自我反思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所揭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适用于它自身,这恰恰是其逻辑的彻底性之所在。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亦即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在总体上尚处于意向阶段,因而鲜有真正成熟的体系诞生。其实,宣称一种哲学立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困难的是把这种哲学立场真正贯穿于哲学体系的建构、哲学话语方式的选择和哲学内容的展开之中,并构成其内在精神。恰恰是这样一种工作,目前还没有来得及真正着手进行。如何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以往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释马克思,建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又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新体系,这才是当务之亟。其中一个最为关键在于重新确立实践的本体论地位,从而恢复人的在场性,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论性质,使其变成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二、从“封闭”到“开放”:自我把握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使自己远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以至于使人们在它面前“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恩格斯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其思想史来源,而且应当有其“横向来源”。也就是说,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它还必须不断地吸收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造成旧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封闭性的一个重要的学理上的原因,就在于它未能把马克思所极力推崇的实践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构的基础和前提。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哲学体系丧失了亲近时代、回到“此在”、与“他者”展开建设性对话的内在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是内在的开放性,即它不是指体系本身的非完成性,而是指体系具有内在地与现实相沟通的能力。这里所谓的“开放”,既是指它与时代的互动和沟通,又是指它与其他理论的对话和交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再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三、从“抽象”到“具体”:自我理解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性,首先就体现在它的体系的有机整体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性之恢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地追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史前提,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思想背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二是应该更客观地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同。三是更详尽、更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把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对那种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截然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制造“两个马克思”神话的做法。四是打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机械和僵化的划分,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消解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互为外在关系的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所确立的实践基础。第四,从“现代”到“后现代”:自我定位方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构”,使它根本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安排所作的辩护。更为深刻的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意识形态根源的揭露和批判,进一步深入到对意识形态的发生学前提和存在论基础的“解构”。这就是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的真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决不在于挽救“现代性”,而是试图历史地扬弃和逻辑地超越“现代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体现了“后现代”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建设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性。因为它的哲学旨趣在于诉诸实践,也就是在实际地批判中实际地生成。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同于那种以“颠覆”和“消解”为特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2.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适应于新阶段新要求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适应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决定性作用。三、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意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既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它们,如在朝横向扩展发展观方面,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朝纵向扩展发展观方面,提出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等;在从内涵上扩展发展观方面,阐明了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国际上则提出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这样,科学发展观就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四、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党三代中央领导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的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推进了我党的发展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路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展开:首先是心理上的转变。科学发展观既是党对历史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通过系统的宣传和教育,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社会中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扭转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校正观念上的误区。同时,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具体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领域的具体要求。其次是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在国家发展战略、地方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政策制定时,要始终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依靠专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切实把握决策对象的变化规律和条件,统筹协调人、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从多种选择方案中择优,以达到最佳经济和社会效果。最后是制度的建设。制度是从价值到科学、从理念到现实的中介,制度化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在各种制度中,贯穿于制度的创立、变迁、执行过程中,用制度来塑造和贯彻科学发展意识,以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来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3.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谱系和主要特点所谓当代社会思潮,是指20世纪以来在当代广为流传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流派所代表的一种思想理论倾向。思潮是一定时期带有某种思想倾向或共同思想特征的众多流别的总和或总体,思潮里面包括了许多流别,一定的流别总是属于一定的思潮,它们之间是一种大圈里套小圈的包含关系。社会思潮是一个社会主要的、倾向性的思想潮流。从当代社会思潮的层次上看,主要分为:感觉文化—社会心理倾向;大众文化—社会思想潮流;精英文化—理论学术思潮。从当代社会思潮的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价值观念—评价的尺度与标准;思维方式——思想的倾向与方法;审美情趣—生活的感觉和趋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表现;政治意识—对社会及其导向的认同或抗拒;终极关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指向。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多元与多样,多元主要是指多种学术原则、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共存。多样指的是在一个学术潮流或学术流派之中,每个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又有所不同,从而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多元和多样性并不排斥主导性,在每一个时期,在多种理论的竞争中,必有一种理论会脱颖而出,占据一个主导的地位。理论上的多元和多样,并不等于每个思想家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自由地“胡说”,当你的思想危及到统治阶级的利益时,统治阶级就会剥夺你的自由;2实证与经验。西方各种思潮的发展注重实证和经验,拒斥抽象说教和思辨的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3理性与非理性。现当代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潮和流派普遍受到非理性主义的浸染,带有较为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非理性主义产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个体生命价值及其处境的关心,反映了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把非理性主义推到极端,那么,它就会犯传统理性主义一样的错误。所以,必须正确地理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辩证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决不能抬高一个而贬低另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整合;4.融通与融合。同一学科的不同思潮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它们好像是一个真理的两极,一个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另一个则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它们各自只是理念的一个环节,只有它们有机统一,才是辩证的命题。应该从一种概念的观点和内在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派别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某种无序的总体或一盘散沙。从当代西方不同思潮发展的趋势来看,最终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向。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当代社会思潮的特点)4.简述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其首要前提和核心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和解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形成奠定了基石。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思想基础新时期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实现拨乱反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逻辑前提和历史起点。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一国两制”论最能体现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特点。邓小平在党内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2.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创了一
本文标题:博士政治题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9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