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沈阳师范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
·1·沈阳师范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工作总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2003年5月在我校正式成立,已三年有余。在这三年中,在学校领导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积极配合下,在体育社科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体育社科基地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完善和成熟。总结2006年体育社科基地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一、确立发展目标,规划分方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参照辽宁省体育局“十一五”发展规划,依据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发展模式,基地坚持“立足辽宁,服务辽宁,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发展理念,围绕“辽宁体育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的基地研究方向,于2006年初制订体育社科研究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主要确立了基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规划基地未来的研究要重点把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和“满族体育文化研究”两个研究方向。二、拓宽渠道,积极开展体育社科研究2006年我校获得1项体育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期优秀运动员合理流动的福利机制引导研究》、2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项目《我国体育社会问题与稳定的理论研究》、《北京奥运会观众道德素质的提升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和2项辽宁省社科项目。为调动申报教师的积极性,提高课题命中的准确性,基地于2006年1月邀请国内知名体育社科研究专家,组织本校申报课题的教师和体育社科研究的积极分子,召开了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证会。通过与专家的交流,使与会教师提高了从事体育社科研究的兴趣,加强了对体育社科研究的认识,领会了体育社科课题申报的技巧。通过此次会议,基地充分认识到与申报教师与专家交流的重要性,并决定为日后我校教师的课题申报多创造此方面的条件。2006年,由我校王大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奥运冠军培养成本的经济学研究》被评为优秀奖,充分展示了我校体育社科研究的实力。2004年的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即将结题,2005年6项总局社科项目有5项已完成结题任务,1项即将结题。在原有立项渠道的基础上,2006年基地组织申报了国家科技部项目和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拓宽了申报项目的范围,充分调动了我校体育社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三、开阔视野,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双聘教授刘德佩教授的积极努力下,在体育社科中心和体育科学学院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下,由我校主办,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中国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辽宁体育科学学会、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共同协办的国际体育研讨会于2006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我校胜利召★信息快递·2·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由来自德国、丹麦等七个国家的国际体育学科的一流学者和领导权威做了主题报告,国内共有来自三十余所院校的一百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这次体育大会。大会由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扩大执委会执委刘德佩教授主持,沈阳师范大学校长赵大宇教授致开幕词,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梁晓龙副司长出席大会并进行了重要讲话。这次研讨会围绕“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与体育,发展中国家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发展中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在民族文化中的角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媒体、体育合作、妇女体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我校教师利用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亲聆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拓宽科研视野,构建国际学者的联系网络,并积极投稿,创造出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这次大会是国内近年来举办的层次最高,领域最广的一次国际体育科研大会。大会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辽宁省体育局领导和沈阳市体育局领导的重视。《中国体育报》在头版头条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四、加强对外联系,办好学术刊物2005年基地成功引进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刘德佩教授,作为沈阳师范大学的双聘教授。在刘德佩教授的积极努力下,我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机构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ICSSPE)和国际社会学会(ISA)分支委员会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ISSA)的单位会员,并有望承办国际学术刊物。随着刘德佩教授的引进,基地的科研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扩大了基地的影响。与此同时,基地并没有放松《体育社科信息》的编辑工作,作为基地的老刊物,《体育社科信息》及时向总局、辽宁体育局、其他基地和校内外基地研究人员传递基地研究工作,开展成果交流,密切了联系。五、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基础建设(一)资金投入我校对于基地的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继续坚持每年投入60万的政策,对于获得国家级课题的跨学科教师给予1:2的科研经费配套,体育学科教师给予1:1的科研经费配套;对体育社科研究方面的著作优先全额资助出版;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者,学校给予配套奖励;学校全额资助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跨学科教师;对围绕辽宁体育特色研究的发表论文,根据及成果价值,给予报销相应版面费的支持。(二)加强管理基地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十一五”规划、2006年工作计划、体育社科研究中心职责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并严格执行。目前,基地科研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档案,由专人管理;在课题申报、跟踪检查、敦促结题、组织评奖等课题管理方面形成系统的一条龙服务;基地下设体育社科研究中心,由5人组成,各司其职,围绕课题申报及管理、组织体育社科类会议、建设中国体育软科学网站、编辑《体育社科信息》等项任务开展工作。(三)改善办公环境2005年,我校新运动场落成,体育科学学院具备了独立的专有办公用房,基地的办公条件也随之改善,配备专门的办公用房2间、教授研究室2间、资料室2间,办公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基地的日常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体育社科研究中心2006-11-29·3·沈阳师范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工作计划一、凝练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基地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体育社科研究人员实际和辽宁省体育实际情况,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相整合,确定了“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和“满族体育文化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基地计划在2007年3月组织体育社科指导委员会和相关专家学者对上述两个研究方向进行论证、研讨,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内规划分方向。二、基地研究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基地自2003年成立以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院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2007年,基地研究将进一步与院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教研联系,服务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体现基地研究工作对院系乃至学校相关工作的重要作用。三、加强基地研究队伍的培养与建设2007年,基地要围绕研究方向,广纳人才,加强体育社科研究人才的梯队建设,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科合理的研究队伍。计划引进全国知名并有一定学术影响的教授1-2人,引进博士2-4人、硕士5-8人。培养在职教师,为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参与高水平研究创造条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培养中青年学术研究梯队。四、做好2007年各项课题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基地计划于2007年1月,组织召开小型专家研讨会,主要就国家级、部级、省级课题的选题展开研讨,并就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广泛交流经验,在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的同时,指导和帮助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2007年预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个;获得国家教科项目1-2个;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3-4个;预期获得省社科、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5-8个;力争在国际合作课题上有所突破。五、在总局领导下,搞好中国体育软科学网站的建设中国体育软科学网的建立,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体育事业服务的,为充分发挥中国体·4·育软科学网站对体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基地将努力做好体育软科学网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快速传播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社科成果和相关体育信息的通道;建立网上论文发表管理体系,包括论文推荐,论文在线,论文精选和认定三个环节,提高网上论文的质量和权威性。六、完善基地常规工作2007年,基地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条件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体育社科研究基地的制度建设、科研交流、对外联系、经费使用等项工作。(一)规范基地管理制度规范体育社科基地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流动教授研究室管理制度等;每年召开一次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一次体育社科基金论证会,定期举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研讨会,活跃研究气氛,建立学术平台。(二)继续办好《体育社科信息》《体育社科信息》是基地对外宣传的窗口,是联系校内外体育社科研究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它摘录了我国体育社科研就最新成果和我校体育社科研究阶段成果,及时向总局、辽宁体育局、其他社科基地和本基地研究中心成员传递与推广。(三)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院、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等单位的联系,在其指导下,组织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教师协同攻关,研究辽宁体育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科技部软科学及各类省级研究项目,扩大科研立项渠道,确保研究的质量。(四)确保经费合理使用学校将继续给予体育社科研究基地政策支持,保障体育社科研究基地的经费投入,每年不低于60万。在基地设施、科研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以优先考虑,以促进体育社科研究基地的发展。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社科研究中心二二○○七年一月五日·5·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推广研究赵忠伟陶华滨张永刚丛冬梅王丽娟李文王春汤君才(1.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现代教育中心,辽宁沈阳110034)1.前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并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特殊的贡献。东北地区现有4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等人口数量为最多。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满族以骑马、射箭、采珍珠、摔跤、狩猎等项目为主;蒙古族则是一个精骑善射的民族,以其传统的摔跤、马术、贵由赤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反映了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朝鲜族能歌善舞、喜爱体育,传统的体育活动十分普及,在节日和丰收季节里,都要进行摔跤、秋千、蹬跳板等活动。此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具有北方冬季冰雪运动的特色。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体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被挖掘、整理、定型、表演、认同、竞赛、推广到普及,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如何客观地分析、解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如何面对社会的不断变革,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能尽快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长盛不衰,这就需要我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行政主管部门、热心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工作者、体育工作者不断地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发展前景、发展潜力、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深刻的和全面的认识,真正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各项工作引向正确的轨道,使之得以完善、推广、普及和提高,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力争走向世界。本文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对其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2.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马术运动、摔跤、对抗和举重项目、独特的“田径运动”、球类运动、民族武术、民族体育舞蹈、民族棋类项目共计七个大的类型。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初形成都来源★文献摘要·6·于劳动生产
本文标题:沈阳师范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9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