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活着》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的一部成功的影片。影片曾获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这部影片也是张艺谋至今未获通过的中国影片。电影与小说的不同:◆余华的《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在东游西荡中遇到了老人福贵听他回忆了苦难而平淡的一生。◆张艺谋的《活着》则从第三者人称的角度以正叙的手法来展示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展现了福贵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后的生活经历。福贵人物形象福贵的苦难史折射出战争的血腥、政治的荒诞、精神的恐怖、饥饿与贫穷。“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隐忍。他的“活着”,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采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这是一种人类存在的本性。影片暗线——皮影张艺谋对该电影的较大创新是插入了一条暗线——皮影,皮影在电影的开头、剧中的几个转折点和末尾(皮影箱)都有所出现。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余华“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内容简介:•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余华给了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实质。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来自上海文艺出版社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在余华笔下,《活着》的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11月2日
本文标题:《活着》欣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5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