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9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一、散文类型•①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含状物散文)•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二、阅读方法•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2、寻找“文眼”•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3、概括主题•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4、分析手法•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5、品味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理解鉴赏评价分析综合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阅读鉴赏散文考点•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理解)•3.布局谋篇;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综合)•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评价)四、题型和答题模式(一)词语理解型常见的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文去找对应的阐释。【答题模式】表面义和深层义【课堂训练】阅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语段信息】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答案: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乡;•答题规范用语: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二)、句子理解型常见的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答题模式】【课堂训练】阅读萧萧的《灯火》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答案: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是很宝贵的;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精神财富。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2、什么又是什么。象征和象征意义•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基本解释•①、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例:十字架象征殉道和神圣。•毋忘我:友谊万岁、永远思念•②、象征: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2、象征意义普遍的象征的象征意义与其代表的事物联系密切,是根据具体事物和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明确的相似性建立的。•例如,光明代表着善良。正义。成功等,火代表热情、勇敢、力量、活力还有危险等。(三)、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①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或:某个词(句子)为什么不换成另一个词(句子)?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②结构类(层次、脉络、线索,即思路)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③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话说知音》)问: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带给人们的作用。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㈠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㈡中间段的作用•《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参考: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㈢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
本文标题:2019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6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