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桥边的老人》学案一、学习内容:《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及课文《桥边的老人》二、学习要求:1、自主学习。了解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内涵及作用,阅读相关文学常识;借助学案自主解读文本。2、课上探究,用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知识解读《桥边的老人》,感受有限视角的魅力。3、课后拓展,通过比较阅读更深刻地理解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并能用它们解读所学过的课文。三、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中的叙述部分的讲解(P7~P8),填空。(1)小说要有一个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分为和。小说比较喜欢用视角讲故事,叙述者无所不知,甚至还可以,如同;小说发展到,出现了视角,读者完全靠的带领走进情节,从而使阅读者从被动听故事转为调动参与到故事中。(2)第一人称是借助来讲故事,采用的是视角,使小说的叙述;第三人称是讲述的故事,讲述时不受的约束,相对比较自由,也比较客观;第二人称比较少见,讲述者隐藏,而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这样的方式更具抒情性。2、阅读以下资料,勾画背诵重要的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2)文学常识简介※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3)背景介绍。※《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每年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典型的复活节礼物跟春天和再生有关系:鸡蛋、小鸡、小兔子、鲜花,特别是百合花是这一季节的象征。复活节前夕,孩子们为朋友和家人给鸡蛋着色打扮一番。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3、阅读文本(邀请几位伙伴,咱们分角色朗读吧!请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并尽量把握人物的语气。)(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蹒跚..()轮辐.()嘎嘎.()脚踝.()踯躅..()踟蹰..()彳亍..()看.管()撇.下()疲惫..()岔.路()瞅.()挨.得过()(2)解释下列词语。蹒跚:踯躅:茫然:木然:(3)依据老师的范例,在你深有感触的字句旁写下你的阅读批注吧桥边的老人[美]海明威(1)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2)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3)“你从哪儿来?”我问他。钢丝边眼镜:老人形象模糊,眼镜却很惹眼,表现了人们被“淹没”一片尘土中。尽是尘土:老人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涌:人群拥挤,逃离心切。蹒跚、爬:负重,迟缓,行进艰难。嘎嘎:军需物资多。齐到脚踝:田地荒芜,照应“尽是尘土”。却:前后反差。走不动:处境堪忧。侦察:人物身份。稀稀落落:人群渐行渐远,冷清。可是:反衬出孤立无助。还在原处:第三次出现,强调,与忙乱的逃亡人群形成巨大反差,似乎不仅仅是因为累,老人引起了“我”的关注。(4)“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5)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6)“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7)“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8)“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9)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10)“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11)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12)“什么动物?”我又问道。(13)“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14)“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15)“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16)“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17)“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18)“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19)“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20)“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21)“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22)“巴塞罗那,”我告诉他。(23)“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24)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25)“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26)“你这样想吗?”(27)“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28)“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29)“鸽笼没锁上吧?”我问。(30)“没有。”(31)“那它们会飞出去的。”(32)“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33)“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34)“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35)“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36)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宗白译)(二)课上探究(请你先思考一下吧)1、梳理文章的层次。2、从一、二段来看,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视角?有何好处?3、从后文看,作者是怎样利用“我”推动情节、刻画老人的?4、练习题中说此文表现了“人性的光辉”,你怎么认为?5、第一人称的视角对表现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四、课后拓展。(一)运用知识,从叙述人称或叙述角度的视角欣赏所学课文。(1)《林黛玉进贾府》(2)《祝福》(3)《老人与海》(二)找一篇全知视角的小说,比较一下,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好处?
本文标题:桥边的老人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6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