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学: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第二篇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三要素:(1)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2)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同时,利益内在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和形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和子群体利益的相同之处构成了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单一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集体:(1)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单位的特指概念,既包括企业、企业集团等单位,也包括事业、机关等单位。这种集体中的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就是集体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群体利益的主要内容是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中介。(2)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纽带连接而成的利益群体。该群体的成员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集体利益。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这种特定的利益要求就是利益集团的集团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多种多样,具有与政治决策的紧密相关性。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如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阶层。同一阶层的人们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层利益。阶层利益只有在受到损害时才会在社会利益结构和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阶级: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由于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造成经济地位和收入不同而形成的大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的共同利益构成了阶级利益。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中的共同利益即民族利益。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根本利益。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横向利益矛盾是指同一个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纵向利益矛盾是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特定的公共权力。中央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主体内部最高层次上的权力,是统一政治权力的核心部分。就社会范围和层次上,中央权力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具有普遍性、至上性;在法定范围内,中央权力具有支配性和约束性。地方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主体体系内部次级层次上的权力,是按照政治地域的划分而形成的权力。一般以特定政治地域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内容:对于利益实现和分配的主张。形式: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权利范围内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自主性。现实性上体现为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政治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内容: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特性: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法定规范性、权利义务的统一性、自由价值型。第三篇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基本要素: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德治方式:即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权力以道德伦理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确立特定社会的公共伦理,同时,必须使其政治统治在价值和规范意义上具有与公共伦理的高度吻合性,以此确立政治统治的道德合法性和正当性。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强治方式主要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分化瓦解和行为强制等方式,以消除或者减轻其对于政治统治主体地位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威胁、危害和破坏。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统治秩序。法治使得政治统治制度化、政治过程规则化、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则的要求及规定进行政治活动,以维护和实现政治统治秩序。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在实施这一方式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体体现为多方面公共事务,因此,绩治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全面承担这些职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性,绩治方式还常常要求政治权力有效的按照这些目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理治方式:即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是发生和作用于社会成员理性思维层次的活动,是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合理性的阐述和论证,是以思想秩序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秩序的途径。(意识形态作用:是权力主体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全社会普遍形式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必须以理性逻辑力量,把自己的政治价值和主张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信仰和信念。)心治方式:即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于政治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政治统治能否建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政治统治有效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成员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是政治权力主体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规范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的过程。政治管理:是解决权力制约关心内在矛盾的另一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重要行为体现。在内容上,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和社会后果。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包括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规制和协调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行为,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等行为。特性: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公平和效率为基本价值取向。公共资源:即公共所有的资源,包括公共自然资源、财政资源、物力和人力资源、信息和技术资源。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政治规划:是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行为。包括国家战略规划、立法规划、行政规划。特点:预先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政治决策: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是政治管理行为的现实实施。本质: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特点:公共权威性、公共选择性。形式:立法决定、行政决策、司法判定。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本质:是把政治权力结构性规则化的过程。政治组织设定的根本因素是政治权力的职能。政治组织过程贯彻有利于政治管理目标实现、组织整体协调、因事设职、权责结合的原则。特点: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在政治管理中,政治指挥现实的体现为政治权力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也是政治管理转化为现实社会后果的过程。特点: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功能: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特点: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者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投票方法:声音、手势、书面表达、电子信号。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选举活动包括投票、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之分。政治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有效手段。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公民参加该组织的实施本身就够构成了一种政治参与方式。政治结社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选举期间)和参加社团活动(公民参加压力集团)。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夙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途径: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会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包括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禁止合法的政治接触,不包括新会或者威胁等非法犯罪行为。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接触包括信访、公民接待日与官员面谈等。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参与行为的缺乏,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漠不关心。第四篇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人们在政治活动中运用政治组织和制度实施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在当代政治社会生活中,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其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是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
本文标题: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7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