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根据提示,猜人名。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学法指导诗歌鉴赏: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宋·秦观《秋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秋,给你什么感觉?二、抓作者(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等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此时,作者从成都沿江而下来到了夔州。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诗意理解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乡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第一、写了什么:意象?有何特征与寓意?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衰败肃杀阴沉动荡孤寂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三、抓诗句及注释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第二、表达了什么?问题:哪两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家国之悲。第三、怎么写?(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借景抒情首联交代了什么?用什么景写什么情?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首联状秋季破败阴沉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哀景衬哀情)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写了哪些意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有什么深层次含义?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诗中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愁绪。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衬托、以哀景衬哀情)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张可久《迎仙客·秋夜》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南唐李煜《捣练子令》寒砧寒砧(zhēn),意为“寒风中的捣衣声”,一般是用来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气氛。多与战争相联系,体现军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的离恨和思念之情。砧[zhēn],即捣衣石,又名“女须砧”。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秋兴八首其一》与这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秋天有何不同?二、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什么造成的?杜诗: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气、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王诗: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杜诗:身处动乱,居无定所,诗中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叹,感情沉郁厚重,悲凉沧桑。王诗:政治上受到排挤,对仕途丧失兴趣,向往田园生活,表现了田园的悠闲与恬适,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喜爱之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登高杜甫登高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该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此时,杜甫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朋友相继去世等许多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却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年之后便病逝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十四字了几种景?分别有什么特点?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渚清沙白鸟飞回——你觉得是这只鸟是怎样的?鸟飞回——你觉得是这只鸟是怎样的?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想表达什么?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光流逝。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你觉得这位老人怀着几层愁绪绪“登台”?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何喝酒?为何霜鬓?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老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临江仙·呈湘川使君丁郎中仲京》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比较《秋兴》与《登高》共同点:感情基调上:意象意境:遣词造句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不同点:感情基调上:境界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境界不如《登高》壮阔。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特点:年老、孤独、伤感、多病、颓丧,这正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写照。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阙题二首·山中》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
本文标题:杜甫诗三首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89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