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六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第1页,共10页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六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顺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2.表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3.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4.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5.1872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据此,该“课程计划”()A.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B.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6.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7.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B.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8.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第2页,共10页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9.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A.早期的罗马祛体系过于繁杂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10.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C.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11.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A.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B.浪漫主义重视感情C.现实主义批判社会D.现代主义突出自我12.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末,清政府实行了鼓励垦荒,建立农牧垦殖公司、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大量农牧垦殖公司应运而生。历年注册的农牧垦殖公司民国元年共有171家。农牧垦殖公司主要分布在江苏的盐垦区、东北新垦区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绝大部分公司由私人集股,合伙投资,在经营上推广近代工业中的组织和管理方法。一一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二:从1860到1910年的这半个世纪内美国经历了一次农业革命,其中包括着农业机器的发明和科学耕种方法的日益推广,也产生了政府迅速和不断地对农业加以注意和协助,以及农业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由于受到“宅地法案”的鼓励,农业区域便向西部推进,直到许多可用的土地都被优先占领。186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是三千万人,到了1910年,住在农庄和乡下为农业所养活的人口就达到了五千万,农庄的数目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增加到1910年的六百万个。在这半个世纪的时期以内,曾经有五亿亩以上的新土地被用于耕种;这个巨大的区域,为千百万人提供了新的住处,为欧洲与美洲不断增长的工业阶层提供了粮食。--摘编自《美国经济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大量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早期和美国1860到1910年期间农业发展条件的相似性,并分析美国“农业革命”产生的影响。第3页,共10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来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15.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富商大贾常常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元封元年(前l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中央统一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开支用度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作用。16.材料:“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第4页,共10页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17.材料:对“西学”的价值,纪昀指出:西洋科技是一种“精密有据之术”,“其制器之巧,实为甲于古今”,皆以“实证”为依据,“测验增修,愈推愈密”,故其“实有益于民生日用”。纪昀服膺西洋学术,却又对传教士播扬西洋学术的隐秘心态有睿智洞察:“欲借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他指斥耶稣会士的说教是“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认为西法的文化“原典”便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后来纪昀对西学政策作了权威性的结论:“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这是十八世纪的中国为弥合中西文化巨大反差而提出的一个调解性方案,也是封建主义中国在西方冲击波即将到来前夕作出的维护自我生存的最初的反应。--摘编于周极明《纪昀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昀有关西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纪昀“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观点的进步性。第5页,共10页答案和解析【答案】1.D2.D3.B4.D5.B6.A7.D8.A9.C10.C11.D12.B13.(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世纪末”可知原因有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外国在华设厂及中国近代企业兴起,对中国经济作物及粮食需求扩大。从“清政府实行了鼓励垦荒,建立农牧垦殖公司、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政”可知原因有清政府采取鼓励垦荒、兴农学的政策和西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影响;(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也产生了政府迅速和不断地对农业加以注意和协助,以及农业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农业机器的发明和科学耕种方法的日益推广”结合第一问可知相似性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采用近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故答案为:(1)原因: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外国在华设厂及中国近代企业兴起,对中国经济作物及粮食需求扩大;清政府采取鼓励垦荒、兴农学的政策;西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影响。(2)相似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都有一定的待垦新地和荒地;采用近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人口的增殖;加快了美国城市化进程;为欧美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1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做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故答案为:示例一论题:历史阐释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支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做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中
本文标题: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六中学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0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