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不同灌溉方式对弱筋型优质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灌溉方式对弱筋型优质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姓名:张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推广·种植指导教师:曹凑贵;赵德新20060501不同灌溉方式对弱筋型优质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作者:张凯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李兰.康跃虎.吕国华.孙泽强.窦德泉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状况及冬小麦灌浆过程的影响2008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灌水总量相同的条件下,喷灌、滴灌和地面灌溉对冬小麦主要根系分布层土壤水分状况和冬小麦灌浆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使冬小麦根系分布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0~40cm的土层内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滴灌最小,地面灌溉最大,喷灌居中;整个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状况总体表现为:滴灌>喷灌>地面灌溉,滴灌和喷灌能为作物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在不同水分状况下,冬小麦的灌浆过程地面灌溉条件下开始得最早,结束得也最早,灌浆周期最短;喷灌和滴灌条件下开始时间基本相同,但结束时间喷灌比滴灌早.地面灌溉条件下的最大灌浆速率均大于喷灌和滴灌,但平均灌浆速率却小于喷灌、滴灌.2.会议论文姚素梅.康跃虎.窦德泉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2008以中优950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分布状况.试验结果显示:在根系发育达最高值的开花期,在0~30cm土壤表层,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大于地面灌溉,其土壤表层的根长和根重占0~100cm土体总根长和总根重的比例较地面灌溉条件下提高;在土壤中下层,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小于地面灌溉,其土壤中下层的根长和根重占0~100cm土体总根长和总根重的比例较地面灌溉条件下降低.在根系衰老的腊熟期,在土壤表层,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仍大于地面灌溉,但在土壤中下层,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与地面灌溉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在根系生长发育过程中,喷灌有利于根系在土壤表层发育,地面灌溉则促使根系在土壤中下层发育较多.在根系衰老过程中,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延缓了土壤中下层根系的衰老.3.学位论文黄传华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2009本试验于2007-2008年同时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和龙口市北马镇前诸留村试验田进行。选用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灌水次数(蒙头水W1、蒙头水+拔节水W2、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W3、蒙头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W4)条件下,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隔畦灌溉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141.7mm(泰安)和195mm(龙口)条件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为灌3水时最高,灌1水时最低。在相同灌水次数下,两种灌溉方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2.隔畦灌溉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非浇水畦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在灌浆过程中都略低于浇水畦,在浇灌浆水后(W4)浇水畦和非浇水畦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都较W3下降。灌水次数越多,水势越高;灌浆前期,W3和W4处理的水势值没有差异,浇过灌浆水后,W4的水势上升。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非浇水畦与浇水畦相比,籽粒脱水速率快。3.隔畦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泰安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均以灌1水时最高;龙口试验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灌水方式对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清球蛋白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时,两种灌水方式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差别不明显。随灌水次数增加,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各处理之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差别较小,灌水次数相同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之间上述各性状差异不明显。4.隔畦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隔畦灌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由浇水畦向非浇水畦的土壤水分侧渗,距浇水畦25cm处各土层侧渗效果明显,45cm处次之,70cm处侧渗最小,即距离浇水畦越远,深度越大,侧渗效果越不明显。无论在常规灌溉还是隔畦灌溉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灌水贡献率显著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贡献率显著下降;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都以2水时最高。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隔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土壤水和降水的贡献率都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总耗水量和灌溉水的贡献率较常规灌溉显著降低。灌2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33.7mm,节水比例25%,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灌3水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67.5mm,节水比例33.3%,两种灌溉方式的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彼此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灌4条件下,隔畦灌溉较常规灌溉节水101.2mm,节水比例37.5%,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的籽粒产量都较灌3水时下降,灌溉对产量有负作用。隔畦灌溉各处理之间,灌2水较灌3水节水33.7mm,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常规灌溉和隔畦灌溉方式下,整个生育进程中,日均耗水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均在拔节-开花时达到最大,播种,越冬期各处理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均耗水量均为最小值。除播种.越冬期外,灌水次数相同时,隔畦灌溉方式下各时期的日均耗水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方式。5.隔畦灌溉对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在开花到收获期间降水37mm的情况下,收获期,W1、W2和W3处理0-20cm土层的硝态氮量比开花时显著减少,20-60cm土层硝态氮量较开花期升高,60cm土层以下与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明显;W4处理的浇水畦和非浇水畦20-100cm土层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100cm以下和开花期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特别是灌水促进了硝态氮的向下迁移,其中,浇水畦向下迁移明显,非浇水畦,由于隔畦灌溉土壤侧渗水分的影响较小,硝态氮在100cm以下变化不明显。4.期刊论文许亮亮.贺明荣.黄传华.邱牧.门洪文.曹倩.王成雨.XULiang-liang.HEMing-rong.HUANGChuan-hua.QIUMu.MENHong-wen.CAOQian.WANGCheng-yu灌溉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09,(8)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2次水条件下,传统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隔畦交替灌溉处理,但与交替灌溉3次水的处理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同灌溉次数的传统灌溉处理,且显著减少硝态氮在深层土壤80~200cm的积累.5.学位论文裴艳婷不同土壤肥力及节水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09为探明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灌水方式与小麦高产栽培综合指标的关系,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两品种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光合特性、籽粒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探讨,主要究结果如下:1.两品种经济产量均随土壤肥力提高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高肥充分灌溉(T1)高肥限量灌溉(T2)中肥充分灌溉(T3)中肥限量灌溉(T4)低肥充分灌溉(T5)低肥限量灌溉(T6),J20和L21的T1处理分别比T6增产79.94%和65.20%,而T2仅比T3增产0.68%和1.61%,差异不显著水平;增产的直接原因是群体库容量的提高和花后光合势的延长。在土壤肥力因素中J20高肥比中、低肥力分别增产7.58%和58.73%,中肥比低肥增产47.55%;L21分别增产7.16%、48.48%和38.55%;J20充分比限量灌溉增产10.14%,L21增产8.61%。说明土壤肥力和灌水量对产量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其中土壤肥力的影响大于灌水量,当土壤肥力达到较高水平后,节水灌溉可收到与中肥充分灌溉相同的产量效果。2.随土壤肥力提高,两品种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面粉吸水率和籽粒氨基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显著延长;而籽粒面粉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在高、中肥力间差异不显著,与低肥力差异显著。在中、低肥力的条件下,限量灌溉能显著提高两品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但在高肥力下灌水量的增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面团稳定时间在中、低肥力下充分灌溉低于限量灌溉,高肥力与之相反:灌水量对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沉降值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不同基因型品种的籽粒品质差异较大。3.两品种各处理在群体条件下的WUE高低顺序均为:T2T4T1T3T6T5,差异极显著。J20各处理WUE变化在9.89kg·hm-2·mm-1~19.56kg·hm-2·mm-1之间,最高处理T2比最低处理T5相对提高97.78%;L21各处理变化在10.31kg·hm-2.mm-1~19.40kg·hm-2·mm-1之间,T2比T5相对提高88.17%。说明,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的科学组合,是实现小麦产量和WUE协同提高的重要措施。土壤肥力因素对WUE的独立效应大于灌水因素,在相同灌水条件下高肥地J20和L21的WUE分别比低肥相对提高61.22%和51.8%,比中肥分别提高10.56%和10.15%;中肥比低肥地提高45.84%和36.95%;限量灌溉平均WUE仅比充分灌溉提高24.41%和26.15%。说明,培肥地力可有效提高WUE。4.提高土壤肥力和灌溉量均能提高两各品种不同茎生叶展开后的LAD和Pn,及其PSII的Fv/Fm和ФPSII,但是土壤肥力因素对LAD、Pn、Fv/Fm、ФPSII的影响大于灌水量因素。上三张茎生叶在各处理下的Pn、Fv/Fm、ФPSII均随着展开天数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规律,最大值在10~30天间,倒四叶则是在展开时最高。不同茎生叶位叶片的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在高、中土壤肥力间差异不明显,但与低肥地差距较大;在低肥条件下充分灌溉高于限量灌溉,在高、中肥力下规律性不明显。SOD、CAT活性随叶日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上部叶片下降速率小于下部叶片,而MDA含量与SOD、CAT活性相反。土壤肥力和灌水量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和各叶片的氮素输出量也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5.灌水方式和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提高幅度因品种和渗灌深度不同而异。在露天管栽条件下,20cm渗灌覆膜处理比表面灌溉不覆膜经济产量提高13.67%~11.18%、WUE提高14.59%~12.08%;在控制栽培条件下,经济产量提高20.16%、WUE提高22.57%,40cm渗灌略高于20cm渗灌但极不显著。灌水方式和覆膜对穗、茎和叶器官绿色面积及其比例也产生显著影响,开花期非叶绿色面积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在59.26%~64.53%之间。6.不同试验条件下的WUE具有较大差异,在土壤和品种相同,总耗水量仅增加22.48mm条件下,露天不封底栽培的平均WUE高达26.06kg·hm-2·mm-1,而防雨棚封底栽培下仅为13.48kg·hm-2·mm-1,相对提高93.32%。表明,深层土壤水对节水栽培具有重要作用。在土壤肥力基本相同的不封底群体栽培条件下,两品种的WUE分别为15.08kg·hm-2·mm-1和15.25kg·hm-2·mm-1,分别比管栽的26.06kg·hm-2·mm-1和25.31kg·hm-2·mm-1降低了42.13%和39.94%,表明管栽与池栽群体条件存在差异。6.期刊论文刘坤.陈新平.张福锁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土壤学报2003,40(5)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少量多次和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结果表明: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降低了冬小麦返青后表层根系的生长,减少了拔
本文标题:不同灌溉方式对弱筋型优质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