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学期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对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间”的无情的讽刺和批判。首先,《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人“。其次,《人间喜剧》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巴尔扎克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这方面重要的作品有《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幻灭》等。再次,《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金钱”是巴尔扎克创作中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托尔斯泰既对安娜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2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多层次地运用了“美丑对照法则”,其中包括人物对比、情节对比、场景对比等。在塑造人物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如爱斯美拉达和伽西莫多外貌的对比,克洛德和伽西莫多内心的对比。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人物自身、人物关系的对比手法。如克洛德副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卡西莫多的外貌丑和心灵美的对比等,都是人物自身的对比。在情节描写方面,雨果也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他不仅描绘了路易十一统治的黑暗王朝,而且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奇迹王朝”。通过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审问,两个绞架,两种命运的对比,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在场景安排方面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冷落的宗教节和狂欢的愚人节的鲜明对照。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通过多层次的对比、离奇的情节、奇特的想像和夸张的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突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同情和赞扬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2、《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13.分析《恰尔德·哈罗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拜伦的一部长诗,涉及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全诗共分四章:第一章描写了西班牙人民的苦难,用西班牙英雄的光荣历史来激励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塑造了“西班牙女主郎”这一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反对侵略的主题。第二章写哈罗德在希腊的见闻。当时希腊人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诗人回忆希腊辉煌的历史,古今对比,希望希腊人奋起反抗。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评述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追忆法国大革命,缅怀伏尔泰和卢梭,,讴歌自由精神。第四章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高昂的自由信念鼓励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实现民族独立。总之,全诗贯穿着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被奴役人民的深深同情,反对侵略,反对暴政,歌颂民族解放是其主旋律,因此被誉为“抒情史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艺术特点鲜明。首先,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诗作实际包含着哈罗德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哈罗德是拜伦消极思想的体现,厌世、孤傲、浓重的贵族气,深怀忧伤和冷漠,正试图在远途旅行中寻求解脱,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的游历线索构成诗作的表层结构;另一个形象则是拜伦思想中积极一面的体现。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抒发议论,表现对政治、哲学和艺术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他对伪善、虚假的厌恶,表现其反抗侵略、专制,向往自由美好的精神追求3和叛逆性格。这种深沉的感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把长诗的各部分联成整体。其次…,诗作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议论为主,叙事为辅。最后,作品的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时而凝重朴实,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清新绮丽,时而色彩斑斓,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14.论述《悲惨世界》的主题内容。《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内容丰实,结构宏伟,情节动人的长篇。雨果在“作者序”中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为偷一块面包而被监禁19年,女工芳汀由于自己的天真善良,被骗失身,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死。其女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巴黎许多孤儿的悲惨处境等等,作者满怀同情地描绘了一个“悲惨世界”。那么,面对这个悲惨世界,雨果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良的化身,生活俭朴,济世救人,以其无边的仁慈和宽容,感化了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冉阿让经过内心的激烈动荡,最后变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起点,开办工厂,兴建学校,创设救济储蓄金,在那里大家都拥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冉阿让接过莫里哀的人道明灯,照亮了千方土地。很明显,这是雨果博爱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十分动人,但同时也是一种幻想。而且,冉阿让的仁慈行为最后还感化了制度秩序的打手沙威,使其机器般冷漠的心肠最终良心发现。但雨果的人道思想还有其另一面。小说中饱含激情地描写了共和党人的起义斗争,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高尚的胸怀,这些感人的描写实际证明了革命和革命暴力的正义性。在卷的《悲惨世界》中,这场起义虽是一个插曲,但足以表明雨果对不合理的专制制度的愤恨和正义感。应该说,在大方向上,对革命的讴歌与其博爱思想是一致的。总之,《悲惨世界》表现了深厚广博的人道主义理想,鞭挞了社会罪恶。作者幻想通过仁慈、博爱改造社会,表达了自己真挚的人道愿望。15.论述奥涅金这一形象。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出身上流贵族社会,受西欧启蒙思想影响,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他还富于才智,品格和气质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这种优秀的“教养”只能使他从容地应付上流社会的交际,却不能引导他找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他厌烦上流社会的空洞无聊,想到乡村庄园中做点实际工作,但又无果而终。他愤世嫉俗,痛恨腐朽、虚伪的现实社会,同时又非常脆弱,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苦闷、彷惶、忧郁、痛苦,对人生失望而冷漠。正是在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中,他遇见纯情而丰富的达吉雅娜。诗人花很大篇幅描写这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因为在俄国贵族青年男女的生活中,爱情占有突出乃至中心的地位。他们的精神世界集中地展示了他们的爱情生活。而奥涅金的性格,很大成分是在他与达吉雅娜的爱情中得以丰富的。上流社会中习惯性的装模作样、逢场作戏已使奥涅金的心灵趋于麻木,他尽管能够判断达吉雅娜的真情,但他却无法使自己感情苏醒,而且他也没有能力去理解达吉雅娜全部的精神世界,因此使幸福失之交臂,然后又陷入深深的懊丧、悔恨与悲观中。在友谊中也是如此,他分明理解连斯基的纯洁友情,却又出于上流社会的恶习,引起决斗,在矛盾的心情中,杀死了惟一的好友,使他更显孤独。因此,奥涅金不但在社会舞台上显得多余,即使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也已经无能为力,既把握不了自己,也不能珍惜别人,既想寻找生活的意义,又不断地与真诚和幸福相错失,既伤害了友谊与爱情,也同时伤害了自己,最终只能在痛苦与孤独中到处漂?白。因此,他对自己的生活来说,也是一个多余的人。16.论述《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是一部借历史题材揭露现实的长篇小说。它的批判矛头首先指向教会。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由于长期受禁欲主义的束缚与压抑,使他原来善良的本性在一朝被情欲所
本文标题: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学期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2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