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翻译理论基础》PPT课件
SomeQuestionsonTranslation1.Haveyoudoneanytranslationbefore?What’syourunderstandingabouttranslation?2.DoyouknowthehistoryoftranslationinChinaortheWest?3.DoyouknowsomefamoustranslatorsinChina?4.HowabouttranslatorsintheWest?HistoryofTranslationinChina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翻译高潮,即东汉与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进步、繁荣和昌盛。I.中国古代: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部落、民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而我们华夏民族与遥远的异邦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很早就开始了。有一些前来朝贡的远方使者,语言不同,必须要有翻译才能交流。但这样说只是推理,我们在现存的有关夏商两代的史料中还找不到有关翻译活动的记载。到了周代,我们有了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的记载。在《周礼》和《礼记》两部古书中,甚至有了关于周王朝翻译官的专门职称的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而有据可考的是,南北朝时的佛经译者开始使用“翻译”两字。II.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2000年的光辉灿烂历史。我国的佛经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在这漫长的一千年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译师。最著名的有三位:释道安(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他主张严格的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天竺(印度)人。他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的译著有《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特别是他的《妙法莲华经》的翻译,充分表达了原作神情,译文妙趣昂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由于他灵活的译法,谨慎的态度,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玄奘(602-664)(唐僧):他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出发去印度求经,17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译场,在19年间译出了75部佛经,共1335卷。他倾向于直译。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由于他工作勤恳、认真,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III.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明末清初,传教士和一些信教的或不信教但与传教士相熟的中国学者的结合形成了第二个翻译高潮。传教士的主要任务是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但为了叩开远东古老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又不使中国人感到他们有侵略扩张的意志,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等人逐步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大量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介绍西方学术,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他们翻译的首先是天主教普及类著作。同时翻译一些介绍西方数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方面的书。主要的翻译家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徐光启曾和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Euclid’sElements)前六卷;后九卷由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1815-1887)合作翻译。•徐光启认为:翻译工作就是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为我所用,以此超越前人。•李之藻曾译过西洋历法。IV.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主要是洋务派,主张了解外国国情,向西方学习。他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和翻译工作的必要性。这一阶段虽也有传教士参与其中,但传教士基本与宗教脱离了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严复、林纾(琴南)、傅兰雅等。洋务派还于1865年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该局于1867年成立了翻译馆,聘请英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美国人金楷理(CarlTraugottKreyer)、林乐知(YoungJohnAllen)等人从事翻译工作。林纾(林琴南):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就这样,他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如:《鲁滨孙漂流记》,《巴黎茶花女遗事》。但他的译文删减、遗漏之处颇多。在这些近代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是严复和他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严复(1853-1921):福建人,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法。他从光绪24年到宣统3年(1898--1911)这13年间潜心翻译,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最著名的译作是1897年发表的《天演论》(T.H.Huxley,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后,他又翻译了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原富》(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HerbertSpencer的《群学肄言》(StudyofSociology),JohnStuartMill的《穆勒名学》(SystemofLogic)等。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英国人,长期在江南制造局任翻译。•其理想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清楚写出:“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尔。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科学、科技书籍,以及一些社会科学著作,为科学普及在中国的发展出了不少心力。现当代的一些翻译家鲁迅: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鲁迅针对有人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faithfulness)而不顺(smoothness)”这一原则。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卷的《鲁迅全集》,又于1958年出版了十卷的《鲁迅译文集》。鲁迅和瞿秋白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傅雷:他是一位勤奋的译者。他研究法国文学,翻译的作品达30余种,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ComédieHumaine)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是一位严肃的译者。他对译文精益求精,不满足于自己已出的译本,有些书还要重译,出新的的译本。《老实人》的译文前后改过八次。他是一位有见地的翻译家,他提出了译文应“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他是中国当代最令人骄傲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化境”(reachingtheacmeofperfection)这一说。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TranslatorsintheWest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和哲学家。他著述广博,今存演说和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多篇,及大批书简。他的文体流畅,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在他的《论演说术》中,他认为没有必要逐字翻译,强调保持原作总的风格和力量。(Indoingthis,Ididnotthinkitnecessarytotranslatewordforword,Ipreservedthegeneralstyleandforceofthelanguage.)•哲罗姆(SaintJerome)(约347-419或420)早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将《圣经》译成拉丁文,此译本后称通俗拉丁文本。他对古典著作以及《圣经》和基督教传统有过人的理解。他的通信对史学家、圣经学者和神学家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他的《论最优秀的翻译》一文中,他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孤立的词。(Ihavealwaysaimedattranslatingsense,notwords.)3.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英国人,著名翻译家。于1790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论文,题目是“论翻译的原则”,随后出版单行本。他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a.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That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b.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c.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That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theoriginalcomposition.)4.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Savory)生于1896年,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于1957年发表《翻译艺术》(TheArtofTranslation)一书。《国外翻译界》在介绍这本书时,称之为“论翻译技巧的最好的著作”。5.尤今·A·奈达: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100多所大学作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书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我们熟悉的书当为《语言与文化》一书。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Whenastatementinonelanguageistranslatedintoanotherlanguage,therearetwothingsthatthetranslatormustconsider.Theformofwords;theforceofmeaningTranslationisnotaccomplishedbymerelysubstitutingwordsinaword-for-wordequivalence.Moreoftenthannot,thiswillnotproducetheforce(ordynamic)ofmeaning.Thetranslatorwillthereforemodifytheformofwordssoastoachievethesameforceofmeaning.Thejargonfor“thesameforceofmeaning”is“dynamicequivalence”.6.PeterNewmark:afamousBritishtranslationtheorist,putforwardhisconceptsofcommunicativeandsemantictranslation(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inhisApproachestoTranslation1)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ttemptstoproduceonitsreadersaneffectascloseaspossibletothatobtainedonthereadersoftheoriginal.交际翻译力图对译作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原作读者所获得的结果。2)Semantictranslationattemptstorender,ascloselyasthesemanticandsyntacticstructuresofthesecondlanguageallow,theexactcontextualme
本文标题:《翻译理论基础》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4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