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2016)七年级下册目标1.了解辽、西夏的建立。2.掌握辽宋之战、澶渊之盟和宋夏之战。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2.党项族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结果唐朝灭亡(907年),藩镇纷纷称帝,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周返回五代十国北宋已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新授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九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金和纺织等生产视野,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契丹族契丹族:国号:建立者:时间:定都:措施:游牧在北方的民族,9世纪后期已有农耕等生产活动辽(有时称契丹)耶律阿保机(辽太祖)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发源辽河流域传说钩史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1、契丹族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阿保机治国措施:新授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西夏的兴起2.党项族党项族:国号:建立者:时间:定都:措施: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大夏,史称西夏元昊11世纪前期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党项族hào建立时间:916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契丹(辽)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汴京北宋西夏都城:兴庆建立者:元昊建立时间:1038年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背景:和:战:和: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措施。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chán州城,打退辽军。(澶州之战)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次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澶渊之战澶渊之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攻方:守方:1004年辽北宋辽北宋澶州(古称澶渊)寇准宋真宗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新授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思考: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澶渊之盟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如何评价“澶渊之盟”?•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1.对于北宋来说,“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2.但是,从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澶渊之盟签订后,边境上“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人物:2.西夏议和原因:3.协议内容:4.议和作用:元昊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的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促进了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课堂小结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1、民族迁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2、战争与交往秦汉时期,北击匈奴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4、友好往来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逐渐融合,民族融合也逐渐较强。知识梳理9元昊辽太宗澶州岁币和平称臣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契丹族与党项族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2)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檀渊之盟”。(3)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辽与北宋的和战战争元昊称帝后,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议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36页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和爱戴。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36页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民众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犬戎族C.汉族D.党项族2.他是一位少数民族首领,曾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这位“首领”是()A.松赞干布B.赵匡胤C.元昊D.耶律阿保机3.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A.北宋与辽B.北宋与西夏C.北宋与金D.西夏和辽4.《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中“夏”的建立者是()A.禹B.耶律阿保机C.赵匡胤D.元昊5.西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创造了很多文明。那么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A.完颜阿骨打B.耶律阿保机C.元昊D.成吉思汗6.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力主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魏征B.房玄龄C.寇准D.杜如晦7.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加重了北宋财政的负担②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8.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该盟约是()A.北宋与大理达成的和议B.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议C.北宋与辽达成的和议D.辽与西夏达成的和议9.下列历史主体适用从960年——1234年之间历史的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大分裂的时代10.澶渊之盟带给两国最大的好处是()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11.历史剧中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使臣可以答应的条件是()A.北宋向元昊称臣B.北宋给西夏岁币C.北宋边境不设防D.北宋向西夏割让领土12.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13.辽与西夏国力不断增强的共同原因是()A.军队规模庞大,武力强大B.创制汉字C.学习中原文化,发展生产D.汉人迁入14.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接的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将“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应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C.宋夏和议前D.宋夏和议后1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摘编自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指燕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政权:北宋。少数民族:契丹族。(2)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澶渊之盟。历史影响:一方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促进了宋辽的和平相处与交流。(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辽、西夏。特征: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加强。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也参与进来。【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1)请举出北宋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战:澶州之战(或西夏进攻北宋);和:澶渊之盟(或宋夏和议)。(2)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可以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深入探究】(3)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虽然民族间有过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友好是民族交往的主流。课后习题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秦﹣鲜卑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隋﹣李渊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A.北宋与辽B.南宋与辽C.北宋与西夏D.北宋与金BA课后习题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
本文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4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