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K12学习】阿Q正传优秀教学设计
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阿Q正传优秀教学设计阿Q正传优秀教学设计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1.解读阿Q形象的特点,感受鲁迅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体验;2.省察自身精神生活中的“阿Q相”,体会小说的永恒魅力。三课时教与学设计的依据和整体思路《阿Q正传》是一部探讨国民性的力作。教与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主人公阿Q具有些怎样的观念、看法,这些观念、看法使得他在生活中如何表现自己,以及明白这些观念、看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而理解主人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种地域的特殊性。而当代中学生阅读这部小说需要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因而教学时又着力用当代思维给阿Q的国民性以重新定位,用仿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时代差异。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依循走进阿Q、走出阿Q的顺序,师生由解读阿Q到省察自己,再到重新定位阿Q,由研读文本到仿写文本,从而完成一个理性的阅读过程。教与学的要点1.通过“走近鲁迅”来了解《阿Q正传》的时空背景;2.以填写阿Q履历表的形式,完成小说的初读信息筛选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和情感体验。教与学的过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他和鲁迅选编的部分中国优秀小说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活的中国》,认为只要像鲁迅这样的精神产品创造者在,中国就不会丧失活力。七十多年过去了,鲁迅早已去世,但中国活着,鲁迅的精神产品也活着。1.走近鲁迅(1881~1936)(1)鲁迅的名讳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作为笔名,始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2)鲁迅文学创作的成绩小说集3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部、杂文集16部(据通行说法)。(3)阅读鲁迅小说要注意的时空背景时代特征:晚清至民国初年,普通中国人“被迫”进入近、现代化进程后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地域特点:宁绍平原发育完善的封建文化(绍兴的浓厚的礼教习气、“三乌”习俗、流民习性、水乡风情等);鲁迅能够由内而外审视旧文化的独特家世(绍兴周家的盛衰,与周敦颐、周恩来的血缘关系,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父亲周伯宜的病,周氏三兄弟的文化成就等)。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2.走进阿Q(1)关于“Q”和小D的“D”的读音。“Q”应念“guì”,“D”应念“同”。(2)填写阿Q履历表姓名:籍贯:生卒年:特长:身体特征:婚姻状况:性格(填最重要一项):简历(分两个阶段):1911(宣统三年)之前:1911年(分春天、中秋、九月、秋冬四个时段):要求学生逐一填写,每填一项必须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根据。从中感知阿Q社会地位之卑微、人格之受践踏、物质之贫苦、生命之短暂,体味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所倾注的关爱和同情。附:阿Q履历姓名:姓不可考,名有音而其字不确定。籍贯:居无定所。生卒年:1911年这一年将到“而立”。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特长:“真能做”。身体特征:有辫子,有癞疮疤。婚姻状况:未婚,有过闪电似的恋爱经历。性格:有精神上的胜利法。简历:1911年前主要有:一次在赛神的赌摊上赢了钱被抢;在戏台下拧过女人大腿(隔一层裤);赵太爷儿子中秀才报捷那天,阿Q自认是本家,结果第二天挨了一个嘴巴。1911年春天有:被王胡“碰头”;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头;调戏小尼姑;与吴妈“恋爱”;被赵家敲诈;被未庄人疏离;与小D打架;去静修庵偷萝卜;被迫进城。同年中秋后有:傍晚回未庄,说杀革命党;出卖“赃物”。同年九月后有:革命党进城,阿Q在未庄“带头”革命,畅想革命后的翻身生活;假洋鬼子抢先去静修庵革命,并不准阿Q革命;赵家遭抢,阿Q作为疑犯被抓去县城。同年秋冬:阿Q在县城受审、画押并被枪毙。从文本中找一处你觉得最滑稽可笑的情节设置,在旁边作批注,阐明你认为其滑稽可笑的理由。板书设计见“阿Q履历表”教与学的要点1.分组探究阿Q的一些观念的特点及由来;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2.学会赏读鲁迅叙述语言的幽默、议论语言的诙谐。教与学的过程:请两位学生公布自己所做的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小说语言的幽默、诙谐。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段落,如:把总带了一大队人扛了机关枪去捉拿阿Q(可见出叙述语言的幽默);谈论阿Q“永远得意”时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可见出议论语言的诙谐);……这个环节的设置,利于学生跟文本产生亲和,从而以对话的心态去分组探究阿Q的一些观念的特点及由来。导语:通过自己批注,同学们感受了小说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轻松”。但“轻松”的表达方式所荷载的内容并不轻松。下面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阿Q的一些思想观念的特点和由来。任务分工如下:第一组同学从文中找出有关阿Q爱情观的语段加以研读,分析阿Q爱情观的特点和由来;第二组同学探究阿Q的金钱观;第三组同学探究阿Q的革命观;第四组同学探究阿Q的宗教观。各组同学明确任务后,给足10分钟时间,让他们找到相关语段,讨论该观念的特点,探索其由来,推敲书面表达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的措辞。各组代表交流探究成果(成果内容预判):第一组:阿Q的爱情观有三个特点,一是认为婚姻就是传宗接代,二是认为女人是祸水,男女有大防,三是恋爱“直奔主题”,轻视女人,“革命”后任意选女人。这种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教育,人性陷于低层次;二是封建文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很深。第二组:阿Q的金钱观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投机(好赌)和不劳而获(“革命”后的抢钱、抢家产,帮强盗接赃物)的思想;二是劳动者身上朴素的自食其力的观念以及宁绍平原灵秀风习造就的自谋生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机智活份的求生智慧。第三组:阿Q对“革命”的认识仅限于街谈巷议里的“造反”,因而他的革命观就是传统的造反观。他认为造反对自己有利,就造反;一旦不能造反或造反对自己没好处,他就认同造反“是杀头的罪名”。造反胜利后,也不过是抢财产,杀仇人而已。而他的“仇人”,也是不问阶级属性的。阿Q的不是革命观的革命观的存在,一方面可见出革命者并未实施革命的组织发动工作,另一方面显示了封建文化的巨大威慑力和影响力。第四组:阿Q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这种情况正是旧中国社会外儒内法虚伪统治酿就的国民性混乱无依的苦酒之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一。他不了解佛教,却无比轻视尼姑、和尚。他和假洋鬼子、赵秀才惟一不谋而合的行为便是欺侮静修庵的尼姑。因为他没有宗教观,所以他的生死观也是糊涂至极的。最后怀着极大的恐怖,终于想到了“救命”,可惜太迟了。教师评议:刚才大家探究了阿Q的四种观念的特点和由来。我再提几项阿Q的观念,请同学们根据文本,想想其特点和由来。如阿Q的家族观念,他为什么会认为赵太爷的儿子考上秀才“于他也很光彩”?又如阿Q的城乡观念,他为什么“又很鄙薄城里人”?再如一些读《阿Q正传》的人特别感兴趣的阿Q面对逆境(被打、被抢、受奚落等)的处置观念,即精神胜利法,阿Q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学生做拓展学习的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偏、扶正的工作。基本的认识是这样:阿Q作为一个底层民众,除物质生活穷困之外,精神生活更其贪困。因教育的缺乏,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观念、看法,具有的大多是些与自身处境脱节与客观真理脱节的由封建文化愚民而造就的错误甚至反动的观念、看法。要让阿Q这样的人走向“新生”,物质解放之外,必须进行教育和清除旧文化的毒害的工作。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本课时旨在了解小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各自特征。请一学生小结。四、布置作业课后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是省察自己有无阿Q式的观念、看法。下一课时交流。板书设计阿Q相:爱情观金钱观革命观宗教观家族观、城乡观、处逆观(精神胜利法)教与学的要点1.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反思的形式,省察师生精神领域内所具有的“阿Q相”;2.以探讨当代社会的“阿Q”应具有怎样的观念、看法的方式,感受《阿Q正传》的魅力。教与学的过程上两个课时,我们解读了阿Q身上的“阿Q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省察自己身上的“阿Q相”。我先来省察。教师率先发言。可从曾买、渴望捡钱联系到阿Q的金钱观,省察自己的不劳而获的心态。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予热情。学生手中有稿纸,要鼓励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阿Q相”。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学生发言(控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补订。多从反思角度来审视灵魂,人性才会洁净。预计学生谈爱情观、革命观、处逆观较多。先给学生分工,分别对应阿Q的爱情观、金钱观、革命观、宗教观、家族观、城乡观、处逆观。给足思考的时间(3分钟),然后请学生代表交流看法(10分钟)。根据上面同学所认为的当代“阿Q”的观念、看法,请几位同学口头现场仿写《阿Q正传》中的一些场景。要求人物对话的内容具有合理性、时代感,最好还要有地域性。第一场景:阿Q揭穿“假洋鬼子”的“革命鬼话”(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二场景:阿Q路遇小尼姑(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选择课堂现场仿写的场景中的一个,编成短剧,写在稿纸上,不少于600字。板书设计省察自身设想新“阿Q”形象仿写:智斗“假洋鬼子”;路遇小尼姑
本文标题:【K12学习】阿Q正传优秀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8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