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析《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手法
龙源期刊网浅析《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手法作者:鲁晓燕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0期摘要:美籍阿富汗现代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追风筝的人》用一种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使读者透过故事领会到小说救赎的主题内涵。叙事手法打破传统结构,采用二元对立关系结构的策略。本文通过分析作品的叙述手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第一人称叙事主题引言《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阿富汗移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以及他成人后对童年时所犯过错的心灵救赎。它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好评,荣登2008年全球畅销作者榜首。故事的内容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的孩子哈桑情同兄弟。但是在一场风筝比赛后,由于种族的歧视,哈桑被人奸污。阿米尔目睹了这场悲剧却没有伸手相救,因自己的懦弱而万分自责,又因父亲对哈桑无微不至的关心而心生妒忌,最终用不正当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战争爆发,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为当初背叛哈桑而心怀愧疚。为了赎罪,阿米尔不顾危险,再次踏上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的儿子,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平复多年的负罪感。小说感人至深,这与作者所运用的叙事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叙述聚焦、叙述时间、人物话语模式来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策略方面的分析。一、《追风筝的人》的叙述聚焦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即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采用了典型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巴尔认为:“如果聚焦这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读者以这一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原则上将会倾向于接受由这一人物所提供的视觉”。小说中所发生的事件基本上都是通过阿米尔的眼睛来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内聚焦叙事”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使读者能够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更好地身临其境融入于作品当中,能够与主人公产生共鸣,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述聚焦模式。在小说中的第十六章中,聚焦者从阿米尔的视角转移到其父亲的好友拉辛汗身上。这是热奈特提出的“不定式内聚焦叙事”,不定式内聚焦就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作为聚焦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就是所叙述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濡目染的范围,仅从“我”的眼中透射出所看到的事物,对小说情节的展开多少受到一定限制,不便全方位地展现故事情节。第十六章的内容主要是拉辛汗龙源期刊网以第一人称叙述他历尽艰辛找到哈桑,而哈桑已经成家,拉辛汗于是将哈桑一家接过来,一起来照料阿米尔父亲留在阿富汗的房子。由于战争阿米尔已与父亲逃往美国,阿米尔对拉辛汗所做的一切一无所知,如果仍旧用阿米尔视角来讲述事情的经过,明显降低了原先作品所表现出的亲切感,使得文章之前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大大降低。换成拉辛汗叙述故事,依旧能使读者感同身受。从小说的第十七章开始,叙事视角再次发生转移,视角再次回归到阿米尔身上。后面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阿米尔的亲身参与,这仍旧是为了增加小说的亲和力。二、《追风筝的人》中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的建构结构主义家认为潜入深层,注重抽象是结构主义文论批评的特点之一。结构主义批评把文章的结构分为表面和深层,只有揭露深层结构才能透视事物的潜在意义。通过对文中二元对立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深层结构的关系。哈桑作为一个卑微的仆人,对主人忠心耿耿,天真地以为可以与阿米尔成为真正的朋友。为了保护他.瘦弱的哈桑用弹弓对抗阿塞夫,与其结下过节。哈桑向阿米尔许诺“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保住他为阿米尔追到的风筝不被阿塞夫夺走,他说:“阿米尔少爷赢得巡回赛,我替他追这只风筝。我公平地追到它,这是他的风筝。”最后却惨遭阿塞夫的侮辱。阿米尔因为自责设计将阿里父子逼走,阿里父子再一次救了阿米尔,没有当着他父亲的面揭露他,而是默默忍受并离开。后来为了报答阿米尔父亲的恩典,哈桑答应拉辛汗带着全家回去帮忙照料废弃的房子,为了保住房子,哈桑夫妇抵抗塔利班党羽被枪杀,用自己的勇气和生命去维护阿米尔一家。但是阿米尔却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的哈扎拉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多次戏弄哈桑,甚至为了保护他那打开父亲心门的钥匙——蓝风筝,眼睁睁看着哈桑被阿塞夫欺负。为了逃避自身的罪恶感,他制造偷窃假象污蔑哈桑,逼走阿里父子,“那是我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从头来过。我想要能重新呼吸。”在小说最后,拉辛汗道出了阿米尔父亲守了一生的秘密:哈桑是他和阿里老婆生的私生子。父亲虽说把阿里当做家人和兄弟,但在他眼里,阿里只是一个哈扎拉仆人,而哈桑只是一个私生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他至死都没有承认哈桑的身份。阿米尔父子都背叛了愿意为他们付出生命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就是身处不同阶级的阿里父子和阿米尔父子之间从未平等过的友谊。就像阿米尔所认为的,“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什么能改变得了。”而哈桑与索拉博这对父子的命运更像是一个悲剧的轮回。小时候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两次与阿塞夫等人正面对抗。而索拉博在失去双亲之后不幸沦为阿塞夫的玩物,经历了与他父亲一样的遭遇,但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勇敢的品质,举起弹弓救下阿米尔。哈桑父子与阿塞夫等恶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两个信仰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故事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阿米尔父子和阿塞夫等恶势力在对待哈扎拉人的不同态度,他们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他们表层的对立关系形成反衬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层的统一关系则反映出深刻的主题。矛盾冲突构成了二元对立的矩形方正,而当矛盾不复存在时,也就标志着二元对立的消解。“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话点亮了阿米尔心中的灯塔。最终阿米尔挺身而龙源期刊网出,冒着生命危险从阿塞夫手中救回索拉博,而贯穿于全文的风筝在这时也起了重要作用,阿米尔曾说风筝是他和父亲之间薄如纸翼的交集,现在它也成为他和阿米尔之间的微弱的交集,正是风筝化解了两人间的坚冰。他为索拉博追风筝时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里故事似乎回到了原点,象征了美好的结局。优秀的作品总是能给人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读者能从不同的视角去阐释作品蕴含的内涵。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抽象出故事的基本语义素和其间的关系.对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意义重大。对小说的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分析和对其深层结构的剖析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深刻内涵。结语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分析,我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救赎”主题。而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精巧玄妙的叙事技巧,还在于笔调看似平静但蕴含忧伤,娓娓向我们讲述一个情节动人而又曲折的故事,使我们见证了一个在愧疚中成长的阿米尔,为赎罪百般努力,最终完成自己的救赎,内心逐渐强大起来的过程。语参考文献[1]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荷]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张学凯.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7(09).[4]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本文标题:浅析《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1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