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1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20世纪以后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3(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l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梳理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2)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3)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关系。5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知识点梳理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6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2)教育能发掘人的潜力(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4)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①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7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①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
本文标题: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4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