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 新闻中的模糊语言学介绍
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新闻是当今人们了解最新社会事件及其发展动态的重要渠道,主要目的是为了报道客观事实并及时传递信息,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简明性的特点。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但要有客观真实的内容,还要具备生动准确的语言。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使用新闻语言,确保新闻语言的用语准确是尤为重要的。但是,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用语,这些不确定性的语言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准确性呢?模糊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例如:A:现在几点了?B:快六点了分析:B的回答虽然没有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但是A已经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信息。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经常用模糊的言语却表达确切的意思。读《阿凡提的故事》,真令人忍俊不禁。且看其中的一则:大阿訇阿訇:我国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为阿訇。理发总不给钱。一次,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问:“你要眉毛吗?”“要,当然要!这还用问!”嗖嗖几刀,阿凡提把眉毛刮下来递到大阿訇手中,阿訇哭笑不得──谁叫他说“要”呢。“你要胡子吗?”阿凡提又发问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又是嗖嗖几刀,阿凡提将胡子刮下来扔到地上。阿訇火了,阿凡提却说:“我不都是照您的吩咐做的吗?”一、模糊语言的运用与新闻的真实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模糊语言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新闻报道也不例外。但模糊语言的运用有作者、新闻本身和受众三个原因,模糊语言的运用并没有违背新闻的真实性,而且它与假新闻有着本质区别。•假新闻的泛滥是新闻界的一个不争事实。假新闻的炮制、刊发无怪乎是利益驱动、把关不严等因素在作祟。所以,重申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并不过时。•新闻的真实性是指什么?“对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在细节和言语上都要准确可靠;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引文、数字、史料要引之有据。”•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模糊语言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新闻报道也不例外。但模糊语言被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属正常现象,它的存在并没有背离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所以,它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模糊语言一旦出现在新闻中,按常理来说,这无疑是对新闻生命的一种谋杀。但模糊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当然新闻也不例外。新闻报道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模糊词的运用上。⑴据江苏省人事厅负责人透露,此次组建的江苏WTO事务顾问团,搜索目标基本上锁定在曾参加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人员、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人员以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级官员等,更加偏重实务操作型专家。(2002年5月9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第一版)《政府纳贤市场运作江苏组建WTO事务顾问团》)⑵据有关方面统计,五年来上海市区居民家庭的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已经攀升到463元以上,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达到34.6%。(2002年5月12日《文汇报》第一版《上海人均教育消费五年增四点四倍》)⑶不久前,深圳一家企业急于寻找一名高级钳工,开出了6600元的月薪,虽然应聘者络绎不绝,但却没有一个能被企业看中。(2002年5月12日《文汇报》第五版《好钳工比研究生难找》)三、模糊语言在新闻中出现的原因1、记者、编辑的主观原因。2、新闻本身原因3、受众的原因1、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记者、编辑需要依靠模糊语言来表述。2、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记者、编辑对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3、文学手法的特性增强了记者、编辑运用模糊语言的意识。返回返回1、动态的新闻是无法预测的。新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从许多报纸推出的新闻跟踪报道中可以看到。新闻连续报道表明新闻的真实性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完结整个过程,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够全部展现出来;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能达到什么程度。因此,有时候新闻是对未来事件发展的一种预测,不可能用非常精确的表达方式。2、比如新近发生的北航空难,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并没有报道有多少人死亡(见例⑷),第三天的报道才出现更加详细的资料,一共有三则新闻:《国务院“5·7”空难处理小组展开工作》、《国务院“5·7”空难处理小组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大规模搜救行动全面展开》、《北方航空公司公布CJ6136航班旅客名单》。对于这样的重大事故新闻,事件的处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记者只能获得部分信息,对于事故中死亡的人数一是只能采写新闻当天的数目,二是他也不可能预测出准确的数目来。返回当受众可以选择更多种媒体、更海量的信息时,他对新闻不是更宽容而是更挑剔了。报纸由薄变厚、新闻由长变短意味着的是信息量的成倍增长,但受众用于接受信息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相反有可能是减少,因此,由于受众阅读时间有限相对宽容了模糊语言的存在。但这并不等于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降低了,而是模糊概念理应是我们还给新闻的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四、新闻中的模糊语言分类新闻模糊语言大致有四个类别:(1)表时间:今天、昨天、最近、不久前等。(2)表数量:某人、某单位、大概、大约、一群、一点、一些、一盘、一堆、三五天、二三十个、七八十岁、20多人、30来岁、万把千、百把十、十把个、20上下、1周以上、1米一下、35个左右等等。(3)表程度:重大、比较、基本、显著、很大、明显、较大、稍微、很、极其、更、尤其、偶尔、往往、常常等等。(4)表反义:美丑、高低、宽阔、狭窄等等。五、新闻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的辩证关系1.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都是相对的,两者没有截然分割的界限,可以互相转化。语言不可能绝对精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事物相比,语言符号是有限的。如数词是精确语言,也可表达模糊概念。“两小无猜”的“两”、“三生有幸”的“三”、“八拜之交”的“八”、“十里长亭”的“十”就从精确词变为模糊词了。如毛泽东的新闻名篇中的“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万船”就是虚指,是模糊概念。模糊词也可转化为精确词。如“硬”、“软”是模糊词,但“硬卧”、“软卧”“硬件”、“软件”、“硬水”、“软水”、“硬着陆”、“软着陆”等都是精确概念了。轻松一刻甲同学骑车带着乙同学,途中遇到一台阶,甲同学停下车甲同学回头问:“您·····是选择“硬着陆”,还是······选择“软着陆”?”乙同学思索了一番回答:软着陆!甲同学:那下车吧,走下去!一同学一脸“汗”的表情,问到:那硬着陆呢?甲同学:硬着陆就是,上演现实版“让子弹飞”,我会骑车带你飞过去,当然,看你的体重,我看也是飞不起来了!2.模糊语言有时比精确语言更能体现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模糊”与“含糊”模糊不等于含糊,“含糊”是一个有多种语义解释的词语或句子,以多义词为代表。如“深”有多个词素:“颜色”深、“水井”深、“感情”深等。“模糊”与“歧义”模糊也不等于歧义,“歧义”指词语或句子可表达多种意义,并且这些意义之间无多大关联。如“新生”可指“新学生”和“新的开端”,这两个词义无关联。模糊语义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语义的边缘成分上,其中心成分是确定的。因此,在某些时候,模糊语言要比准确性的表述更真实更客观。正是“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生产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生产任务基本完成”、“小康水平”、“高技术”、“战略产业”、“宇宙人”、“市场发育程度”等模糊判断及模糊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由于老师上课嗓门特别大,学生上课睡眠质量大大下跌。3.模糊语言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有关,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前面已谈到,人们思维的模糊性易导致语言的模糊性,所以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就会对语言的精确与否产生影响。就某一新闻事件来说,有人认为其新闻价值“大”,有人认为其新闻价值“小”。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不是表达不清,而是为了表现特定内容,是一种讲求分寸,讲求量度的策略性语言,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4.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综合运用相得益彰。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各有其道,在不同的范畴发生作用,综合运用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既可维护新闻的真实客观,又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六、新闻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1.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简明性,在交代新闻背景和概括新闻情节时常常运用。2.表达灵活自由,委婉含蓄。3.描写场景和刻画心理时,具有形象生动活泼的作用。4.运用模糊辞格,使语言风趣幽默、意味深长,或增强作1、如《我国多数地区人口平均寿命超过70岁》一文写道:目前,多数地区的人口平均寿命超过70岁(男性略低·113·于女性),而解放前平均生命仅约40岁。这标志着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再如下句话:他从20岁开始以学写剧本为终生职业,盖出于个人爱好,而后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不能照自己的意愿写自己的文章了。此两段中划线词都是模糊概念,简洁明了。有时采用精确语言反而显得罗嗦。如:由4个男人、8个女人组成的陪审团在对一个辍学的19岁的高中生两年前杀死了他的18岁的女朋友一案进行了21个多小时的辩论之后才判定他有罪。返回2、如下则新闻(下划线词为模糊词):宣武酱油厂多年失修,1974年经有关部门鉴定,应停产修建,厂里立即向商业局报告,商业局又向市级机关打报告,三年之间写了22次,根本挂不上号,直到1977年底,市里才批准建新酱油厂,并给50亩地,指标下到厂里,一位书记把地转给了产值高的汽车配件厂等单位,经力争,区委才从煤建管理处要出8亩地给了酱油厂。在批评报道或反映有策略性的问题中常见模糊语言。如: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乡统筹、村提留不能超过农村人均收入的5%,可有些人就是不听,随意向农民搞摊派。“有些人”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群体,用这个模糊概念是因为不便指名道姓。返回3、如关于1999年8月11日日偏食的情景,从法国桑利斯发出的报道这样写道:12时22分54秒,“日牙儿”终于消失了。天空霎时昏暗下来,恰如掌灯时分的天色,又似黑云密布,大雨降临的景象。人群中惊叫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我们原以为食尽后的几分钟内,天色会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不想,少顷天色即由暗转明。再用观测镜望去,天空中重又呈现出一个桔红色“日牙儿”,只是开口朝左了。整个过程经历不到1分钟。继续观察,月球慢慢左移,太阳的缺口越来越小,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就像中秋月饼被“天狗”咬了一口。13时43分50秒左右,太阳完全恢复了原貌。以上这些划线的模糊词语,将日偏食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趣味盎然,使读者如临其境。如果换用精确语言,势必减弱表述的形象感和趣味性,作品的可读性就大打折扣了。返回4、越南搞地区霸权主义,出兵侵占柬埔寨,自己国内经济一团糟,还不断向苏联伸手乞讨,引起国际社会的纷纷谴责。对此,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某日,苏联直接命令越南人:“勒紧裤带!”越南难堪地答复:“请援助我们每人一条裤带。”香港《大公报》做了一个标题:苏命越南:勒紧裤带!越南电答:裤带吃紧。如此幽默,堪称绝妙!时下流行语简洁,模糊词语铺天盖地,下面我们来举一些流行模糊语的例子······一、强。分析:“强”作为形容词使用时可以表示身体强壮、程度高、有余(如三分之一强)。而现今它的意义则是由“程度高”一义发展而来,但已经没有了传统用法中的比较的含义。这个限制一去,强便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范形容词。而且它非常简洁。我还没想到比“强”更为简洁的词(废话,只有一个字当然简洁了)。用法:不管什么方面,无论褒贬,只要程度高,都可以用“强”字解决。独立使用,后可跟名词(一个字的,否则影响效果)。“强”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配合标点符号使用,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如:强。强!强……强·#%—*前景预测:好景不会太长。好词要么就是特具体,要么就特模糊,“强”介于中间。而且很多时候还缺乏得体,都用滥了。二、郁闷。分析:时下最流行的词之一。本义是烦闷,不舒畅(本义就很模糊)。“郁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恐怕没人说得清,不过我想“郁闷”是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啊。依我看古人劳神费力地写了那么多诸如“魂消香断有谁怜”啦,“凄凄惨惨凄凄”啦,说白了就是两个字郁闷!用法:心情不好?那你就郁闷了。闲得无聊?那就郁闷吧!课文很难?看着就郁闷……前
本文标题:新闻中的模糊语言学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7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