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文蛤的养殖孟林(18)齐鹏飞(19)袁卫(27)张小琴(60)文蛤的养殖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第三节:文蛤的养成第四节:文蛤的收获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一、形态特征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圆弧形,二壳大小相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质坚厚。壳顶突出,位于背部稍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盾面宽大。韧带粗短,黑褐色,凸出于壳面。壳面被有一层浅黄色或红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同心生长轮脉清晰。从壳顶开始常有环形褐色带,贝壳近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二、生态和分布文蛤为广温性贝类,在我国从渤海到南海沿岸的一些内湾和河口附近几乎都有分布。生活于砂质滩涂,营埋栖生活,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水深5~6米处,埋栖深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生长适温为15℃~25℃,适宜海水比重为1.014~1.024之间。文蛤有“迁移”习性,能分泌粘液形成袋状胶质浮囊,借助水的浮力顺潮流迁移。迁移常发生在升温期及降温期。成贝也常借助斧足在海底缓慢爬行作短距离迁移。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三、繁殖习性文蛤是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外观上难以区分雌雄。性成熟时,雌性生殖腺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繁殖季节随地区而异,广西为5~7月,江苏为6~7月,6月下旬到7月初是繁殖盛期,山东沿海约在8~9月。繁殖水温为20℃~30℃,以22℃~26℃最适宜。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孵化,适宜条件下受精后9天左右可变态为稚贝。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四、文蛤的生长文蛤的生长受水温、饵料等海况条件的限制。一般春季从水温11℃开始生长,秋季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文蛤生长速度较慢,1周龄达2厘米左右,2周龄达4厘米左右,3周龄达5~6厘米,4周龄达7~8厘米。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一、文蛤的人工育苗(一)亲贝的促熟选择体质健壮、性腺丰满、壳长5~6厘米的3龄左右文蛤作亲贝。置于水池暂养。暂养期间水温控制在23-24.5℃,早晚倒池换水。投喂等鞭金藻和小球藻,每2小时1次,每次1-2万个细胞/毫升。(二)受精卵及其孵化获取受精卵采用自然排放和阴干刺激两种方法诱导亲贝产卵,一般将亲贝阴干2-3小时,升温3~6℃,再移回原海水中,亲贝便可排放精、卵。精、卵在水中受精。水温27.5-33℃条件下,经过12小时便可孵化成D形幼虫。在23.8℃则需要20小时。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三)幼虫培育幼虫培育密度为5-8个/毫升,培育期间水温控制不超过26℃。投喂等鞭金藻和扁藻等饵料,D型幼虫期投饵量为0.5-1万个/毫升,以后随着幼虫的发育逐渐增加投饵量,日投饵3-4次。幼虫培育中的充气、换水、清底、倒池及观测操作同常规贝类人工育苗。(四)附着变态及稚贝培育文蛤人工育苗条件下,受精后6天进入附着变态期,9天后可完成变态发育成稚贝。受精后6天需投放附着基采苗。一般采用细砂为附着基,均匀播散于育苗池底,砂层厚度为0.5-1厘米。稚贝采用流水培育方法,投喂等鞭金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等饵料。经过40多天的饲育,个体壳长可达1毫米以上。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二、文蛤土池育苗在池内加细沙10cm;育苗前5-6天每亩用漂白粉15-20Kg消毒,浸泡晾晒后翻松。加网滤水冲洗1-2次。加水50-60cm后接藻种。催产钱精养促熟,阴干13-15小时催产;受精卵孵化15-20小时。文蛤土池培育正值夏季高温期,水质易败坏,浮游幼体培育密度一般掌握在0.5-1个/ml。前期等鞭金藻、角毛藻云微藻混合投喂,后期搭配塔胞藻和扁藻等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三、采捕天然苗一般是用锄或耙子在潮间带滩面上拖拉,撞到文蛤后,再用手扒取。潮下带的文蛤,可下水用耙子拖蛤,也可用拖网采捕。拖网采捕是在枯潮时,在刚能漂起船身的浅海拖网前进,由于螺旋桨激起的强大水流,把文蛤连同泥砂一起冲入拖网内,泥砂从网眼中漏出,文蛤留于网内。也可采用卷缆式拖网捕苗,将船抛锚后,卷收锚缆使船拖网前进,至卷完锚缆后起网取蛤。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四、文蛤苗种中间培育稚贝在室内育苗池经过30-40天的培育,可发育成为壳长1-1.5mm左右的幼贝,出入水管完全形成,形态特征基本与成贝相似。此时,可把幼贝分批移出室外细沙底质的土池或滩涂暂养至商品苗种规格,以供养殖所需苗种。采用室内水池流水培育、定期淘沙筛苗的方法,稚贝成活率高。每隔一个月对育苗池淘沙筛网一次,用60目筛网将文蛤幼苗筛出,经充分洗涤后重新播苗培育,一般先后进行3次。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一、场地选择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少量淡水注入的砂泥质滩涂作为养成场地。潮位以中、低潮区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好。滩面平坦宽广,泥砂底,含砂量在50%以上,海水比重在1.010~1.025范围内,最好在1.015~1.024之间,无工业污染。符合文蛤生长生活条件的土地、滩涂、对虾养殖池也可进行文蛤养殖或虾蛤混养。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二、防逃措施(一)文蛤移动方式1.壳长为2cm左右或更小的文蛤在大潮时被潮流冲向低潮区。2.壳长为3-5cm的文蛤从水管分泌粘液带,漂浮于水中,借潮流力量顺流而下。3.壳长为7-8cm的大个体靠斧足的伸缩在摊面上爬行。(二)防逃措施选择优良的养殖场,使之不迁移或少迁移或设置防逃设施。比如拉绳、拦网、插树枝、挖沟。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三、文蛤播苗注意事项1.播苗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2.苗种运输日期应根据当时气温高低,在耐干范围内运到。采用筐或草包装着文蛤,再以晶字形的方式垛在船仓或车厢内。切忌带水运,尤其是夏季,以防水质恶化,造成大量死亡。3.种苗体长在2-3cm的,一般埕地播苗密度为100粒/m2。4.播苗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方法。干播就是在涨潮前,将苗种均匀播撒在整理好的埕地上。湿播就是在涨潮时,潮水淹没埕地80cm左右时,用船装苗,运至埕地,均匀撒播。第三节文蛤的养成四、文蛤生长影响因子1.温度,20-25℃文蛤生长速度最快。2.生活潮区,蓄水养殖或虾池混养文蛤生长速度较快。3.年龄和个体大小,幼苗阶段生长迅速,随年龄增长,生长速度变慢。4.放养密度,文蛤净产量超过1600g/m2时文蛤个体生长速度缓慢。5.养殖区环境条件,除以上条件外,饵料生物、流速、底质类型、海水密度、pH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文蛤的生长。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五、文蛤养成管理文蛤养成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防灾、防害、防逃等,因此养成期间应有专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六、文蛤养殖方法文蛤养殖的主要方式是滩涂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第三节文蛤的养成六、养殖方法(一)滩涂围网暂养在中潮区设置暂养场1.器材和规模用3×3聚乙烯网线编织高1~1.2米,网目2.5~3.5厘米,长10~20米的网片。上下网纲为直径3~5毫米的聚乙烯绳。用竹杆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竹杆高度1.5米,0.6~0.7米插入砂中。再把网脚吊绳一端系在下纲,一端绑扎草把或竹筒,埋于砂内,防止网片受潮浪冲击后上浮,造成“吊脚”。一个主网场内设若干个小格,每一格网场20~30亩为宜。主网场大小不等,在主网场退潮方向外围设外套网防逃。第三节文蛤的养成2.暂养时间一般选择在l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暂养。海水表层水温在1O℃~15℃之间。3.暂养密度暂养密度随水温下降而增加,一般9月份每亩放养200千克,10月份500千克,11月份800千克,12月份1000~1200千克。4.暂养管理注意修补网片,防止网片“吊脚”、倒伏,以防文蛤逃逸;清除网片、竹梢上的藤壶和滩面上的敌害;大风浪后,及时疏散上堆文蛤,清理翻挖网脚边堆积的文蛤,拣掉滩面上“露土”衰弱蛤、贝壳等。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二)文蛤池塘暂养1.池塘建筑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左右,长方形为宜。池埂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护坡、防塌和防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1亩为宜,铺设滩涂砂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门。2.暂养时间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第三节文蛤的养成3.暂养密度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每亩不超过2000千克;水温10℃,每亩5000千克;5℃时,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之久。4.管理视水温变化,灵活掌握换水,一般每日1次,日换水量80%以上;水温25℃时,每日1~2次;水温10℃以下,间日换水。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换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谨防“浮头”。池塘水体浅,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青苔,必须及时清除,否则青苔覆盖会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取捕完后,整个池底要彻底翻松、曝晒,以保持池塘底质清洁。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三)文蛤围网养殖1.围网器材及方法采用双层网进行拦阻,第一层是聚乙烯绳索网片,网孔2厘米×2厘米,上下网纲为直径3~5厘米的聚乙烯绳;第二层是12号铁丝网,网目2厘米×2厘米。用木桩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木桩直径10~15厘米,高3米,插入滩中60~?0厘米。2.围网设置网场规模以200亩左右为宜。聚乙烯网木桩间距2~3米,铁丝网木桩间距为3~4米。围网网目大小的选择应视养殖文蛤的大小而定。在退潮方向的围网,网高70~80厘米较合适,在涨潮方向的围网,网高50~60厘米就可以了。第三节文蛤的养成3.播种一般放养密度可掌握为:壳长1.5~2cm的贝苗,每亩放苗量为100~150kg左右;壳长2~3cm的苗种,每亩放苗1000~1500kg左右;壳长3.5cm的大苗,每亩放养2000~2500kg左右。2~3厘米的蛤苗一般每亩播1000~1500千克。采用湿播方法,即在涨潮时播苗,这样经过潮水的作用,文蛤分布较均匀,利于文蛤尽快潜滩;播苗时应轻装轻放,避免机械损伤。为了提高播苗后的文蛤潜滩率,应尽量缩短苗种的露空时间,运回的苗种应及时播放。4.养成管理主要工作是修整网具,防止“跑流”,疏散成堆的文蛤,防治灾害等。由于文蛤有移动的习性,如果拦网损坏,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若不及时疏散会造成文蛤死亡,尤其是夏季温度较高时,更易造成大批死亡。对于敌害生物,一定要及时防治,以减少损害。第三节文蛤的养成四、文蛤的死亡及预防(一)死亡症状一般先钻出滩面(俗称“浮头”),闭壳肌松弛,出水管喷水无力,贝壳光泽淡化,肉质部由乳白色转为粉红色,乃至黑色,两壳张开而死亡。从少量“浮头”到出现大批量死亡只需3~4天时间。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二)死亡原因1.季节江苏文蛤死亡大都发生在高温季节8~9月份,此时文蛤产卵排精后,体质虚弱,又处于雨水较多,海水比重较低,滩温过高的季节,易发生大批死亡现象。2.区域潮区较高,底质较硬,含泥较大的地方最易死亡。特别是小潮汛期的高潮区滩涂,干露时间过长,易引发死亡。3.微生物死亡的文蛤软体部很快腐烂,污染滩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文蛤死亡从潮区较高滩涂蔓延到低潮区甚至潮下带,造成整个海区文蛤大批死亡。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三)预防方法1.移植疏养将潮区较高的文蛤移到低潮区养殖。这不仅让出采苗区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蛤产卵后因盐度降低、滩温过高造成的死亡。2.与对虾混养在对虾养成池中,利用文蛤与对虾混养,既能有效’地预防文蛤死亡,又有利于文蛤生长,同时也可净化海水,促进对虾生长。3.池塘暂养利用池塘暂养方式来预防高温期文蛤的死亡。4.加强管理合理放养密度,控制采捕与放养间隔时间,及时疏散打堆的文蛤,及时清除滩涂上“浮头”和死亡的文蛤。第四节文蛤的收获一、收获规格和季节文蛤长到5厘米以上时,便可收获。除繁殖期(6~8月)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捕,一般采捕盛期在春秋两季。二、收获方法(一)脚踩取蛤潮下带浅水区的文蛤,可下水用脚踩,碰到文蛤后拾取。(二)石滚压蛤退潮后,一人拉着石滚在滩面上走,文蛤受压后向滩面喷水,另一人在喷水处挖取。(三)锄扒取蛤养殖密度较大的场地,可用锄头扒砂取蛤,每人5小时可捕100~150千克。(四)扒具采捕用扒具在潮间带或浅水区采捕文蛤。(五)打桩采捕可在低潮区每隔1.5米打上一根粗4~5厘米
本文标题:文蛤养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8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