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点和目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而且极其重要的历史活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简答或论述)(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其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辩证进行的。(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一方面,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讨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实证成果,阐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体现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规律性,阐明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呢个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把它放回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这又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有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才有了人类认识和发展自然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它的学科内容却是开放的,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由恩格斯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在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自然辩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根据自然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自然系统分为:孤立系统(与环境没有任何物质,信息,能量的交往);封闭系统(没有物质交往,只有信息和能量交往);开放系统(存在着广泛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往)。根据系统所处的状态,系统分为: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简答)(即无序和有序的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3)非线性相互作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是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科学观察方法的作用(简答)(1)是获取第一手感性经验材料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手段。(2)检验科学真理性的重要实践形式。(3)直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观察和实验属于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是认识主体深入到理论层次把握认识客体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建立检验和发展科学假说与理论的实践基础。科学观察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简答)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可以延续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简答)从思维方式看,分析发放大题包括的3个环节:(1)把整体加以解剖,把它的各个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开来或分离出来;(2)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性,这是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3)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情况,阐明它们各占何种地位起何种作用,以何种方式与其他部分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关系。(简答)从唯物论的认识论来看,无论归纳还是演绎都没有权利要求成为科学发现的唯一的或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因为:(1)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的特定的功能都是整个科学认识总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的。(2)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3)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先天的缺陷。片面的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都看不到人的认识本来就是在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往复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它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恩格斯对此做出精辟的论述: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该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上天,而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注意他们的相互联系。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包括:认识发生的突发性;认识过程的突变性;认识成果的突破性。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1926年出版的《思考的艺术》中提出,任何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创造的准备期,创造的酝酿期,创造的明朗期,创造的验证期。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大体分为两种形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以非逻辑思维形式(想象,直觉,灵感等)为主的创造性思维。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数学方法的特点:抽象性,精确性,广泛应用性。运用系统观点研究和处理对象时把握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技术方法的特点?(简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头脑风暴由奥斯本发明,是一种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科学的性质:既有知识体系(静态属性),又是人类特殊生产活动(动态属性)按照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的观点,技术从本质上分为:技术是客体;技术是过程;技术是知识;技术是意志。科学共同体的提出者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波普尔科学发展的四阶段,动态模型及其优缺点。(简答)四阶段:问题——猜测性理论——因错误而被排除——问题动态模型:科学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的猜测,形成假说和理论;各理论之间激烈竞争,相互批判,并经受观察实验的检验,在检验中清除错误并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处于上升状态。波普的科学发展四阶段的动态模型摒弃了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及直线式积累的观点,把人们的眼光引到对科学知识增长作为动态考察的广度上和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上,同时为科学家们设计了一条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的逻辑之路。科学始于问题,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意识一种颇有见解的观点。但是,它对实验,证实,肯定,变量有所忽略,关于科学发展没有坚固基础的看法与科学进步的基本事实也不符合。库恩的科学革命规范模式及其优缺点。(简答)模式: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前科学时期,科学家对学科基本原理认识不统一,经常争论,众说纷纭。这时的科学活动是无组织,不定向的。经过讨论某一理论得到认可,就进入常态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解决了该领域的诸多问题,但是随着常态科学长期平稳的发展,出现了范式无法解决的反常现象,进入反常与危机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家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和修改范式的不足。不断修改使范式混乱重重,出现危机。引起不同学派的争论,科学革命就要来临。科学革命时期,推翻范式,确立新范式。进入新的常态科学时期。优缺点:较好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巧妙地将科学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统一起来,不仅承认革命,否定的作用,同时又承认保守和肯定的作用,还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交叉结合,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库恩的模式没有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内在结构进行具体探讨,在范式变革过程中对科学家活动的分析又过分强调了心理特征,贬抑了科学理论体系建构上的继承性。技术发明的基本属性:新颖新,创新性,实用性。马泰效应:科学共同体的结构分层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的优势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去获得成果和承认,获得评价他人成果的权利以至压制小人物的机会。他们的论著以很高的频率被引用并不断得到种种科学荣誉的桂冠。与此相反,大多数其他科学共同体的成员相对的受到冷落和贬低。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象。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简答)科学共同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完成特定的社会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团体或集体,它表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秩序的社会行为。它的特殊的组织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维系着它成为强大生命力的社会集团。(1)普遍性(2)竞争性(3)公有性(4)可检验性(5)有条理的怀疑性。技术的社会规范:普遍性,私有性,实用性,替代性。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简答)(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变化。(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论述)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的知识,手段和方法,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但是科学技术处于知识形态的时候还是一般的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对劳动者的影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方面,生产力的提高既靠体力又靠智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正是通过教育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生产技能,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对劳动资料的影响。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发明等途径改革和创新劳动资料,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3)对劳动对象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增多对自然物属性的认识,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用途和数量。特别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原料,而且可以合成许多新材料,还可以变废为宝,化患为利。(4)对生产管理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促进生产力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系统整体功能的调整。生产力系统中诸要素只有最佳的结构,才能发挥最佳的系统功能。这就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现代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手段,而且科学管理也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且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尽管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及的的原有的生产力为基础,但是生产力向何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论述)(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发展史上一系列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都源于劳动资料的变革。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进步,标志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而铁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战胜了封建社会。这一系列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都是源于劳动资料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些生产资料的变革又是由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8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