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海流图镇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海流图镇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1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7°16ˊ~109°42ˊ,北纬41°07ˊ~42°28ˊ。北与蒙古国交界,距国界线184公里。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距离包头市219公里。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市、杭锦后旗相依,距离临河161公里。全旗东西长203.8公里,南北宽148.9公里,呈不规则四边形,总面积23096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41°34ˊ、东经108°31ˊ交汇处。(2)地形地貌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由阴山山脉东西走向的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依次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种基本地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变化,海拔为1020~1070米。山前平原区,属河套平原,介于狼山山地与乌加河古河道之间,呈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2~10公里的狭长地带,由山前洪积扇和河套冲积平原组成,其南缘与黄河沉积平原相接,整个地势西高东低,纵向南北高、中间低,海拔1020~1048米。海流图镇处在内蒙古高原阴山地带,属丘陵地形,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地形地貌复杂,同周围地理环境相比,它处在804平方公里的海流图盆地中。镇内有4条冲沟河槽即:蒙中河槽和经过治理的小水库河槽、绒毛厂西河槽和冷库东河槽,其地势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规划用地范围内最高处海拔1340米,最低处1260米相对高差80米,北靠北山,山顶高程为1450米,南部为较开阔的平地。(3)气候乌拉特中旗深居大陆,远离海洋,地处高原,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的特点,属大海流图镇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2陆性干旱气候区。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温和凉爽,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季漫长,持续5个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3.0~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图为4.5℃,东部石哈河地区3℃,北部乌兰苏木3.7℃。南北气温相差3.8℃,东西气温相差0.6~1.5℃。全旗各地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为38.7℃,平均气温为19.8~23.4℃,冬季极端最低-39.4℃。降水:由于地形复杂,地域辽阔,各地区降水差异很大。全旗年平均降水量在115~250毫米,南部、东部偏多,北部、西部偏少。东部石哈河地区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37.5~250.6毫米,最少的是川井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15~140毫米。山前灌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56~189毫米,海流图地区为200.9毫米。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气候过程和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农作物生长季节(4月~9月)太阳辐射量为93.3~98.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65%。海流图年辐射量合计151.0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总辐射与全国各地比较,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大于其它地区,不论在全国、全区来讲,光能资源是很丰富的。风: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较丰富,在国内仅次于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内蒙古自治区风能佳区,一年中平均≥8米/秒的时数,北部为2382小时,占全年的27.2%,中部为871小时,占全年的93%。乌拉特中旗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米/秒,8级)日数为28~74天,最多的年份为60~129天,最少4~34天,春季大风日数为15~26天,占全年的35~53%。灾害:危害乌拉特中旗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干热风、霜冻、大风、沙尘暴、白毛风、白灾、寒潮等。(4)水文乌拉特中旗境内有黄河、内陆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沟)57条、湖泊6个、中小型水库10余座。主要河流(沟)有东乌盖河、狼山口沟(河)、乌兰补隆河、罕乌拉河、海流图河、金泉沟(河)、石哈河、莫楞河。属内陆河水系的乌拉特中旗流域面积是12121.778平方公里,主要河流8条,降水为河流唯一水来源,径流年际及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内陆河地区地表径流深在3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631.364万立方米。乌拉特中旗地表水资源非常贫乏,全旗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包括引黄水量2.2亿立方米,引海流图镇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3黄水量稳定可靠,用于发展农业。海流图镇由东、西两条河槽所环抱,由镇南汇合后,流入德岭山水库,东河槽的流域面积为604平方公里,沟长40公里,最大洪峰流量为500立方米/秒,西河槽流域面积为25平方公里,沟长5公里。这两条河均为季节河,春、冬两季为枯水期,无雨时断流,大雨后上涨,历时短促。(5)工程地质地震:乌拉特中旗地处狼山——吉兰泰地震断裂带边缘,北有川井断裂带与乌兰隐形断层,山地起伏不平,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灾害时有发生。海流图镇位于两个地震断裂带之间。近年来,虽然不断受到震感影响,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地区附近的地质构造分析和历史资料记载,受两个地震断裂带的影响,地震依然存在。海流图镇地震烈度按照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海流图镇地区为6度区,2002年新颁发的《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将海流图镇地区划分为7度区。冲沟:由于海流图镇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雨季山洪暴发极易形成冲沟,但冲沟发育变化较慢,大小不等。对城镇建设影响不大。在本次规划区内,冲沟的数量少,规模小。长度一般在0.5~1.5公里,宽度2~5米。深度在2米之内,稍做工程处理就可以进行建设。洪水及河岸冲刷:蒙中河槽是一条唯一穿越镇区的季节性引洪通道,长5公里,宽度20~50米,上游汇水面积18.8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为50立方米/秒。河床两侧植被差,属沙性土壤流动性强,极易冲刷,河床不稳定,其余镇区内的小水库河槽、绒毛厂和冷库东河槽已基本治理不影响用地布局,较大的海流图镇东、西河槽也属季节性河流,地处城镇的东、西边缘,由镇南汇入德岭山水库,其城镇用地总体布局也没有受到影响。(6)土壤山前平原以盐土、灌淤土为主,狼山山地东部、高平原南缘、海流图盆地东南部以栗钙土为主,高平原以棕钙土为主,山丘陵低洼地、湖盆地、河沟滩地分布一些草甸土、盐土,此外还有一些零星风沙土。海流图镇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4(7)植被植被地处半荒漠地带,以荒漠草原为主体,天然草场植被稀疏、低矮,以多年生小灌木及多年生丛生草为主。境内西、北部多为柠条、生猪毛藜,东部多为针茅、无芒隐子草、冷蒿。70年代以来,经引种、驯化、选育、培育出宜种植的优良籽草和饲料作物,有沙打旺、草木樨、苏丹草、玉米、谷子等品种。(8)环境资源矿产资源:乌拉特中旗以川井─桑根达来中生代拗陷南缘为界,隶属两个1级构造单元。北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南为华北地台。固查公路乌拉特中旗段为界,以南为内蒙古深大断裂,北缘西段接受沉积的沉降带,以北为东西纬向隆起褶皱带。截止2002年底,已发现各类矿藏67种,具有一定工业开采价值的50种,已经开发利用的有36种,区域内共有矿产地281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分布在全旗乡、镇、苏木。大中型矿床少,小矿点矿化点多,全旗具有矿产储量的产地共100多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000亿元以上。水利资源:属内陆河水系的乌拉特中旗流域面积是12121.778平方公里,主要河流8条,降水为河流唯一水来源,径流年际及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内陆河地区地表径流深在3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631.364万立方米。乌拉特中旗地表水资源非常贫乏,全旗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包括引黄水量2.2亿立方米,引黄水量稳定可靠,用于发展农业。旅游资源:乌拉特中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期以来,北方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境内现存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汉受降城、高阙塞石筑城遗址遗迹等。全旗地域辽阔,境内山地、丘陵、高平原具有多种地貌类型,景观差异明显。阴山山脉以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动植物种群为观光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乌拉特中旗在历史的长廊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从整个旗域上看,旅游区基本形成:西南部生态功能区、东南民族风情、北部口岸、中东部石林古长城。海流图镇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52、社会条件(1)历史文脉乌拉特中旗境内的大量阴山岩画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在乌拉特草原上就有游猎部落生息和繁衍。根据《史记》、《左传》等史书中的零星记载,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应当是以游牧为生的戎狄部落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阴山以南为林胡、楼烦,阴山以北为匈奴。公元前307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及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骑射技术,并向北拓地来到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在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公元前300年又修赵北长城,自河北蔚县,经内蒙古阴山南麓,西至乌拉特中旗两狼山口。这是中原农耕势力第一次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明确记载,但仅停留60多年后又退往中原。秦汉时期这里是匈奴领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北征匈奴夺得阴山以南地区,并修筑长城和设立郡县,秦万里长城,将战国时期的燕、赵、秦长城连接,但仅七年之后秦王朝势力便退往内地。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征匈奴夺得河套地区,并在套内设置五原、朔方两郡,周边安置了匈奴五属国,修复沿阴山南麓的秦长城,公元前102年又派徐自卫修筑汉外长城,东起武川县,中经乌拉特中旗北部,西至额济纳旗延泽。农耕民族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后期长达300年,公元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朔方长史为匈奴所杀,中原势力又一次退往内地。五胡十六国时期,这里后为匈奴人建立的前赵、羯人建立的后赵、氐人建立的前秦、匈奴人建立的大夏等国属地。南北朝时期,这里主要有鲜卑民族聚居,其中鲜卑拓拔部公元386年建立北魏王朝,为了防御柔然民族南侵而建立北方六镇,其中沃野镇设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囫囵补隆,沃野镇下属高厥戍就设在乌拉特中旗狼山北口。鲜卑拓拔开创了北方民族入驻中原之先河,进而促成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格局。隋唐时期,这里是突厥民族活动的地方,并建立突厥汗国,地都大利城(和林县大城子)。唐朝曾加强过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曾派张仁愿修筑东、中、西三个受降城,其中西受降城就设在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西侧。海流图镇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6宋辽金元时期,乌拉特中旗地域由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等民族建立的辽朝、西夏、金朝、元朝轮番管辖,当时主要为党项仁和蒙古汪古部人聚居。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以长城为界的南北朝时期,长城以南为明朝,长城以北为北元。乌拉特地区长期为北元势力所控制,成为鄂尔多斯、土默特等蒙古右翼三万户活动的地区。清朝初期,蒙古乌拉特三部论功封赏,设立乌拉特三公旗,并由呼伦贝尔迁往阴山南北,驻防守边,时至今日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乌拉特中旗有确切文字记载的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汉等很多民族在此生存和发展过。其中中原农耕民族在战国、秦汉时期有过300多年的历史,近代以来的100多年内地汉族又一次大量迁居,这样在乌拉特地域前后有近500年的农耕民族历史文化,其余1800多年是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在北方游牧民族占据的1800年历史中,蒙古民族在乌拉特地区的时间长达约一千年,而在这一千年的蒙古历史进程中,乌拉特部占有350多年的历史,因此乌拉特蒙古人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乌拉特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乌拉特蒙古人仍然生活在乌拉特中旗境内,并保持自己的草原畜牧业经济方式和游牧风俗习惯,因此海流图镇完全坐落在游牧社会经济环境和蒙古社会文化环境中。海流图镇的居民多数为汉族,汉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中的强势文化,但是草原文化仍然保存和传承着,因此以乌拉特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应当是海流图镇的特色文化,并在城市建筑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标题:海流图镇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09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