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工程学院袁蔚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中国民居式样丰富多彩,分布广泛,而且民居的发展与演变也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1.民居发展史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原始住宅: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西安半坡遗址(BC5000~7000)在气候湿热,树木茂密,水域众多的地带,先民设法安身,就模仿鸟、蚂蚁、蜜蜂筑巢造窝。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穴居坡顶屋合院巢居干阑式吊脚楼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殷墟距今3300年秦汉时期民居建筑在结构类型、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并以合院为组成建筑群的基本单元。中型和大型住宅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的封闭式四合院。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在技术方面,东汉已经使用砖墙,也出现了木构架的几种形式,包括抬梁、穿斗、干阑、井干结构等形式。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魏晋南北朝除了一般住宅需要的门、堂、院落和辅助建筑外,坞壁四周构筑高墙,大门上建楼,四隅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俨然是一座防卫森严的城堡唐宋时期是传统民居变革和成形的主要时期。生活方式转型,民居的类型开始增多。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宋代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坊墙被拆,沿街开店。汉唐时期封闭内向的里坊制度,代之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坊制。城市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构造技术和工艺也更加精良,空间设计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如北京四合院格局方整严谨,苏州民居秀雅轻巧;南方院落式的民居组群变化丰富,还发展了土楼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形式。此外,西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式结构,。边疆少数民族的蒙古包、藏碉楼以及阿以旺也别具特色。现在概念中的传统民居指的就是这批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建筑。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它座北朝南。分两院,大门开在前右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有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外院向北通过垂花门内院,北面正房,最大,正房左右接出耳房,东西厢房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蒙古包蒙古包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包”是满语“家”“屋”的意思,蒙古族居住的毡包,满语习称“蒙古包”。从平面看,蒙古包是圆形,象征天宇,入口在东;从构造上看,蒙古包是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从造型上看,蒙古包十分接近流线型,可将风的阻力化解到最小。西北窑洞窑洞也是中国传统民居中一支独特的生土建筑体系,可分为靠崖窑、天井院和覆土窑三种基本类型。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晋陕窄院山西的晋中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民居,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新疆“阿以旺”新疆维吾尔族的土坯平顶住宅既是生土建筑,民居保持着一定的建筑密度,院子也较小。“阿以旺”在维语里意为“明亮的处所”,就是指在屋顶上带有竖向天窗的房屋。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藏族碉房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南方天井民居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绪论中国传统民居概述平面布局方式:1.圆形(如内蒙古包)2.纵长方形(如原始穴居形式)3.纵长方形(我国民居的基本形式)4.曲尺形(常见于南方农村)5.三合院(常见于浙江、广州、云南等地)6.四合院(东北及北京等地)7.三四合院混合(常见于四川、浙江等地)8.环形(常见于福建等地)9.窑洞(常见于河南、陕甘宁等地)中国传统民居总体特征种类繁多,形式复杂民族文化,地域特色选址讲究,环境风水坐北朝南,采光通风主体突出,层次渐进中央为尊,四面围合外观朴素,封闭内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第一章塬上土窑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窑洞民居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是一种依托黄土挖穴的民居形式。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这种窑洞民居在干旱少雨的黄土地区如陕、甘、宁、晋、豫一带非常普遍。主要有三大类型:靠崖窑、下沉式平地窑和锢窑(独立窑)窑洞类型1、靠崖式窑洞:是在黄土坡的边缘,朝山崖里开挖的洞穴,顶部呈拱形,底部为长方形,高宽在两到三米左右,进深大约六到十米,窑顶上至少保留三米以上的土层。这种窑洞前面是比较开阔的沟壑,便于采光通风,同时留出一块平地作为院落,便于人们从事户外活动。2、下沉式窑洞:是在地上向下挖出一个深6米左右的方形大坑,坑底找平,形成一个下沉到地下的院落,然后向院里的四壁横向内掏凿而形成的窑洞。窑洞类型下沉窑的窑脸全藏在地面下,比靠崖窑更为隐蔽,所以谚语称它是“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只闻鸡犬吠,院落地下存”。3、独立式窑洞(锢窑):是模仿窑洞形式在平地上用砖石、土坯建造的窑洞房屋。窑洞类型锢窑最普遍的形式是三孔锢窑,然后以此为基本单元组合成三合院、四合院,甚至建造两层。因为窑洞房屋覆土层厚,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所以在晋西、陕北、豫西等地区往往以锢窑为上房建造四合院。3、独立式窑洞(锢窑):是模仿窑洞形式在平地上用砖石、土坯建造的窑洞房屋。窑洞类型普通的独立式窑洞两层楼并带屋顶的独立式窑洞(窑上窑)半依靠黄土坡的独立式窑洞几口窑并列,并带屋顶的独立式窑洞现代窑洞风格窑洞布置形式窑洞布置形式窑洞院落布置形式窑院布局类似北方通行的四合院,以北窑为上房,用作起居室及长辈的卧室,东西厢用作卧室、厨房或贮藏间,南窑有入口、厕所、牲畜房等。院子里有坡道或台阶能达到地面,也可以用过洞把几个窑院联系在一起建成组群窑洞内外装饰外部:装修最讲究的部位就在门窗上。窑洞的大小、门窗上的棂格图案都是装修的重点。女儿墙:砖砌花墙。挑檐:石板挑檐。门楼、坡道、围墙等窑洞内外装饰总结窑洞民居在黄土中凿出空间,它虽然没有其他的民居所具有的造型与轮廓,但是它突出表现了与黄土地融为一体的质感美,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内部空间构成的巧妙性,具有粗犷、淳朴的乡土气息。尽管窑洞民居有着非常鲜明的生土特点,但是在构图原则上跟北方合院式民居仍然如出一辙:中轴对称,以庭院为中心布置房间。所以从空间类型上来说,它仍然是北方合院在黄土地的演变。第二章客家堡垒第二章客家堡垒客家来历: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因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聚居完型围平面布局特征:点为祠堂,线为居室,点局正中,线环四周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楼)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围龙式围屋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城堡式围楼)围龙屋围龙屋布局像一个大圆形,一半为半月形的围屋,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围屋特点: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左右凸出1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0.8一1.5米。围屋立面高2一4层,四角炮楼又高出1层;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但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圆楼五凤楼方楼土楼圆楼内通廊土楼有底层到顶层的单元,每个单元的青砖隔墙均有拱门,使各层的内通廊畅通无阻。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形式:楼有多种形式,其外形和结构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差异。特点:是门堂式向左右伸延,然后左右端向前建一列横屋,前后左右围合,形成一座方形单环式的单体建筑。方土楼奎聚楼奎聚楼奎聚楼五凤楼形式:五凤楼的平面布局与门堂屋一致,但有楼层的变化。通常下堂是较低的单层建筑,中堂为高大的单层建筑,上堂为多层建筑,两侧横屋随厅堂从前至后步步升高,全宅层层跌落。屋角飞檐,形如鸟翼,故陈“五凤楼”福裕楼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趋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第三章四水归堂徽派建筑徽州:又名新安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徽州徽州文化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徽菜、徽州建筑。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牌坊、民居和祠堂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徽派建筑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徽派建筑起源古越干栏式建筑北方四合院徽派建筑徽派建筑起源徽派民居平面布局徽州古民居多为小宅,一家一户。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日字型等几种型制。三合院型:三合院是以厅堂和天井为轴线对称,天井南向布置,厅堂两侧布置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的基本型制,俗称“一颗印”。徽派民居平面布局徽派民居平面布局“H”型:“H”型是以厅堂和天井为轴线对称,天井南北向两端布置,厅堂两侧布置厢房的基本型制。徽派民居平面布局四合院型制:四合院型制是以厅堂和天井为轴线对称,功能房间围绕中心天井布局,厅堂南北向两端布置,天厅堂两侧布置厢房的型制。其他合院形式徽派民居立面特征皖南民居的造型颇有特色,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阶梯状的山墙同时也有防火功能。因为住宅的排列方式,马头墙走向往往是相同的。所以在高处看徽州的村落,会有层层叠叠的效果,体现韵律美。高大封闭的外墙,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得错落有致;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徽州民居的正立面通常不开窗,立面较平。天井:徽派建筑大多有的天井构造,是徽式建筑中很有实际意义的一项构思,也是徽居中最典型的房屋类型。建筑里的天井设置主要是为了利于采光、通风,并使建筑看上去更宽敞。这种天井构造无论是普通的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徽派民居天井徽派民居天井风水和民俗对天井的影响:天井的外形——通天接地,上通天有通风、换气、采光作用,下接地有排水、排污作用天井空间——虚实构成,天井形成一个漏斗式的
本文标题: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2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