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司马迁及其《史记》主讲:焦茂林孙光徐文武司马迁祠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家庭影响: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他写过《论六家要旨》,曾想修著一部史书。但未能如愿,临死时,就将这一理想留给了司马迁,他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着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武帝太初元年,着手起草。三次漫游:中青年时代,有过三次大的漫游。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李陵之祸: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第二节《史记》的内容一、《史记》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二、《史记》创作的目的: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的。三、《史记》的思想倾向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第三节《史记》的艺术成就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性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刻画重点写了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二、善于运用“互见法”。李笠《史记订补·叙例》:“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传》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鲁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遗漏者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张骞通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又云:‘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而《佞幸传》云:‘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讳,以杂见错出而见正论也。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酷吏列传》:“(张汤)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之鸿门宴、《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东朝廷辩论。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第四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葛洪《西京杂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先达称为良史之才。……及其序屈原、贾谊,词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第五节作品选讲《项羽本纪》1、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管锥编》:“‘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妬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与’,皆若相反相违,而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错综如此者。”2、创造性表现方法的运用。1)、注意矛盾情节,注意描写场面。2)、注意渲染气氛。如垓下之围。朱熹云:“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吴见思《史记论文》:“‘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钱钟书《管锥编》引清人周亮工语:“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3)、注意细节描写。钱钟书《管锥编》:“马迁行文,深得累叠之妙,如本篇末写项羽‘自度不能脱’,一则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再则曰‘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三则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
本文标题:史记和司马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4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