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祠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一、司马迁的家世、生平与其忍辱著书•一,汉武帝时代的特征,一面是辉煌,一面是苦难•二,司马迁的史官家庭,掌天文、文史;出过杰出的军事家,与管理经济、管理市场的人物。《史记》中的军事知识、经济学问,与司马迁重视经济问题的思想应与此有关。•三,司马迁青少年参加过劳动,接触下层人民,周游天下,考察社会与地理文物,为写史打下基础。司马迁的重视下层人物,应与此有关。•四,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当史官,已经开始写《史记》,临死前嘱咐司马迁继承自己的遗志,要其子完成此书。•《史记》说到其书的起止年代有两说:“上起轩辕,下至于兹”与“上起陶唐,至获麟而讫”.•五,司马迁继其父任太史令,着手写《史记》。写到第六年,因李陵事被处宫刑。后改为中书令,继续写《史记》,大约死于征和二年(前90),死因不详.据《报任安书》透露,《史记》此时已基本完成.•《史记》书中的民主性、批判性,以及《史记》悲剧精神的形成,应该与此紧密相关。•家庭影响: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他写过《论六家要旨》,曾想修著一部史书。但未能如愿,临死时,就将这一理想留给了司马迁,他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着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武帝太初元年,着手起草。•三次漫游:中青年时代,有过三次大的漫游。•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迁心态变化•少年耕读—率真、自由、宏大•青年漫游--飘逸、淳厚、豪迈•潜心准备---昂扬、深沉、发奋•忍辱著书--痛苦、自卑、忧愤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并开始著述《史记》47岁遭遇李陵事件。50岁出任中书令。约53岁著成《史记》。近60岁去世。•李陵之祸: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第二节“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一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二、“发愤著书”的内涵及意义:•第一:它明确指出穷愁困辱是成就伟人的一个条件,是取得创作成功的一种动力。因为只有穷愁困辱带来的坎坷和磨难,才使得作家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才能使他们产生非凡的激情,吐发不平的思虑,从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第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三、司马迁的修史理想•1.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3.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史记》的编撰太初元年就开始了,司马迁出狱后继续编写,前后历经14年才基本编写完成。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记叙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返回《史记》成书体例第三节《史记》的结构体例•《史记》由五体组成:•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本纪:记载从皇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本纪之义有二:一为法则、纲要之意。二为记载国君之言事专用。•十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列传:是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二、《史记》创作的目的:•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实的叙述来体现的。三、《史记》其书的性质:(一)《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继承了《左传》叙事的优良传统.•班固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二)《史记》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著作之一•是写人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代散文、小说、传记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三)《史记》具有古代百科全书的意义•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今天不论研究那门学问的历史,都离不开《史记》这个门径。(四)《史记》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梁启超语:“如荀况之著《荀子》,董仲舒之著《秦秋繁露》”以历史作为载体,其中蕴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历史而历史,其中表现着司马迁的立场、观点,表现着司马迁对许多社会、人生问题的看法,表现着司马迁的个性,因此,读《史记》就是读司马迁。•四、《史记》的思想倾向•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五、《史记》在今天的思想意义:••(一)进步的民族观:•1,中华境内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是兄弟;•2,批判汉武帝所进行的非正义战争,谴责其劳民伤财,给社会造成的苦难。•司马迁是被进略、被掠夺的兄弟民族与汉王朝统治下的被压迫人民共同的朋友。•••(二)进步的经济思想•1,公开认为追求财富、追求生活改善是人的本性,不论任何人都是如此;•2,认为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齐国称霸、秦国统一的原因;•3,主张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重本抑末;•4,反对汉王朝对私人工商业的摧残、迫害,写了算缗、告缗,平准、均输等政策使大批工商业者破产的情景;•5,为杰出的工商业者树碑立传。其中对子贡的描写具有非凡的意义。••(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1,司马迁不媚权贵,对汉朝帝王多所批判,特别是对汉景帝、汉武帝;•2,对汉王朝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多所批判;•3,歌颂了许多具有民主色彩的君臣,如舜禹、周公、魏文侯、汉文帝;•4,为大量小人物、下层人士唱赞歌、树碑立传:淳于髡、郭解、毛遂、冯谖;•(四)感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1,歌颂英雄主义的人物,赞扬积极奋进,勇于为国家、为黎民百姓做贡献的人:禹、吴起、商鞅、赵武灵王;•2,赞颂为真理、正义,为崇高目的而勇敢献身:屈原、荆轲、侯嬴;•3,歌颂忍辱奋斗以成就伟大功业:勾践、韩信、范睢、伍子胥;•毛主席语:••(五)《史记》人物事迹的感召意义。•1,有的使人增加聪明、智慧,如韩信的军事、刘邦的用人;•2,有的行为高尚,能令人见义思齐,如鲁仲连的正义感、蔺相如的顾大局屈原的忠贞爱国等等;•3,有的能教人举一反三地认识人间的恶人,以戒备他们的阴谋伎俩,如骊姬、赵高、江充等等;•4,有的能教人警惕患得患失,且勿放纵个人的私欲膨胀,以免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如李斯等等。•《史记》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种可供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六、《史记》有些篇章段落,只能当文学读1,有个别篇章的整个事实不足信,但不应否定其思想寄托,对研究司马迁的思想有价值;伯夷列传滑稽列传2,有些篇中的某些段落只能看作是故事传说,但一般不影响历史本质的真实庞涓之死项羽末路*史记所以能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关键在此3,有时为抒情使用特殊笔法,不能信以为真:•田蚡之死、刘荣之死;刘邦之逃、项羽之困;••4,司马迁有时借作品人物抒身世之感同情生不逢时,屈原、贾谊、邹阳、蒯通、李左车、周丘、忍辱发愤之感慨:苏秦语;说虞卿;说范雎、蔡泽;“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世态炎凉之悲愤:《廉颇列传》之“天下以市道交”;汲郑列传翟公书门语;复仇情绪的抒发:李广杀霸陵尉;韩安国对狱卒;韩信对待恶少年.七、《史记》为世人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中国古代的写人艺术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史记》,一个是《红楼梦》。《史记》人物大都有英雄气质:思想积极豪迈,勇于建功业,不屈不挠,无怨无悔;《史记》人物多数带有一种悲剧色彩.完全不带悲剧色彩的较少.(一),他们是站在时代前列,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为了变革社会而在与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被杀害的,如吴起、商鞅、陈涉、晁错;(二),他们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他们曾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如齐桓公、赵武灵王、项羽;(三),他们是一些曾为统治阶级建立过丰功伟绩,最后由于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而被杀害的文臣武将,如白起、蒙恬、韩信、彭越;(四),他们是为了某种“道义”,或是为了维护某种“原则”而英勇牺牲,如屈原、侯嬴、王蠋、李同、荆轲;(屈原自杀的巨大意义)(五),他们是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终生坎坷的人物,如孔子、孟轲。(孔子是司马迁心目中的悲剧英雄,与汉人尊孔的着眼点不同)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在司马迁个人的
本文标题:司马迁与史记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4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