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大学语文-屈原和楚辞
《楚辞》与屈原“风骚”“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楚辞: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就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骚体诗)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和纪念。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被贬离开都城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2464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离骚》重点语句赏析(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离骚》重点语句赏析(6)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7)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离骚》重点语句赏析(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9)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离骚》重点语句赏析(10)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1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离骚》重点语句赏析(12)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1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离骚》重点语句赏析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啊。借咏物言志,歌颂橘树。诗中将橘树视为年轻而有志的人而形成意像,被称为我国古诗咏物之祖。虽然《诗经》里有颂诗,那是对古代先君贤人的赞颂,多带史诗式或神化了的庙堂文学。诗经里的写景,如“桃之夭夭”(国风·周南),“杨柳依依”(小雅·采薇)等,大多属于触物生情或借景抒情。但是,本诗借橘树写人格的崇高是带整体性的,与诗经中的抒情相比是个创造性的发展,对后来诗文的表现手法影响深远。《橘颂》的题意关于《橘颂》写于何时,说法不一。除了全盘否定屈原作楚辞的这一类意见外,马茂元《楚辞选》中认为《橘颂》是屈原少年时期所作,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诗句;又有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时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有橘淮北而为枳的说法);又有认为是遭谗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还有认为写于晚年自沉之前(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另有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为据,认为是作于年青时期。(参见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8.版,页103—106,考定作于楚威王六年。)《橘颂》解读课文将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大体上说,前者写物,后者抒情。这种表达模式给唐代绝句的写法和后来抒情散文影响深远。诗的第一部分先说橘树生长在有背景无限开阔(皇天、后土)的沃土上,而且扎根深厚,这样才会枝繁叶茂,果实丰美。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里描写橘树的整体形象的十分优美,绿叶、素荣、枝坚挺拔、棘锐、果美。对于这种形象的创造,不应晚年所作。正因为根深才会树茂,才会具有独立不迁的品格,给人“纷其可喜”的印象。分析一第二部分即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赞美橘树的“独立不迁”。“不迁”正是从前面的“难徙”升华而来。有了前面的整体的拟人化描写,后面所寄托的寓意的深化才有了抒写的基础。然后将人格由“独立”升华至“苏世”(清醒地俯视人间世,包括楚国朝政)。但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完善的。诗中写的“自慎”人格带有屈原那个时代的特征。“不失过”才能“无私”地立于天地之间(参天地),最后还要以古代著名贤者伯夷为榜样。分析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鼂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译文•湘君啊你犹豫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为你打扮好美丽的容颜,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下令沅湘风平浪静,还让江水缓缓而流。盼望你来你却没来,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驾起龙船向北远行,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玉桂制长桨木兰作短楫,划开水波似凿冰堆雪。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想在树梢把荷花采撷。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清水在石滩上湍急地流淌,龙船掠过水面轻盈迅捷。不忠诚的交往使怨恨深长,不守信却对我说没空赴约。早晨在江边匆匆赶路,傍晚把车停靠在北岸。鸟儿栖息在屋檐之
本文标题:2.大学语文-屈原和楚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7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