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主讲人:陈彩云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第二讲: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2、简帛文献3、石刻文献4、抄写与雕版导言王国维1925年应清华大学学生会邀请,作《最近二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演讲,“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藏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竹木之用为最广,竹木之用亦未识始于何时。”一:甲骨文文献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2、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3、中国近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文献载体世界历史上有过多样保存记录文献的载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泥版文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使用莎草纸书写古文字和图画。公元6~7世纪羊皮纸抄本《圣经》汉字起源是多元的考古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均发现有早期刻划符号。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出土陶器上的符号。有人说象征着火焰,有人说象征着大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思考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方言众多,为什么中国文字却是统一的?《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把语言和道德相联系,目的是什么呢?雅言:就是古代的标准语言,相当于普通话。雅即夏也。说的是夏朝的正音。甲骨文的辨识与发掘思考题: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字,但是在它被发现、认识却在清末。什么原因使其在地下长达数千年不被人发现?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按《周礼》有衅龟之典,未闻铭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礼,粱卵之祓,黄绢之裹,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理兆错迎,璺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上,浙江图书馆,1919年版。国学大师章太炎原因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祭祀占卜的记录,是商王室的高度机密,秘不示人,占卜完成后都被仔细埋藏起来,随着王都变成废墟,自然不见于文献。《周礼》是春秋战国时期所书,只记“衅龟”未记刻辞不足为怪。事实上,甲骨文远远早于各类古籍。科学考古发掘早期珍贵的甲骨都被作为“药品”被吃掉。刘鹗《铁云藏龟》: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之狂喜,以厚值留之。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支持殷墟甲骨发掘,由从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的李济先生和董作宾先生主持。中国考古学之父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由于甲骨文只发掘于安阳小屯村的一小块地域,早期学者怀疑甲骨文是仅使用于商王朝王室内部的文字,使用十分狭隘。在陕西岐山、扶风县的周原遗址上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风格相同,共计出土西周甲骨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商代社会商王把询问祖先的内容刻在甲骨上,希望得到行动的指示。甲骨文的象形意味比较浓重,内容涉及到殷商时期的秘密:祭祀、战争、农事等等,所刻的文字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3、甲骨学人与书刘鹗的《铁云藏龟》:中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版本:1903年抱残守缺斋墨印本,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孙诒让(1848-1908)的《契文举例》分上下二卷,用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作考释,解读甲骨文常用字。常见版本:1993年齐鲁书社楼学礼点校本(据原杭州大学所藏孙氏原稿本)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1911年《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安阳小屯村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遗物”。不仅解决了甲骨文早期释读问题,进入以甲骨文为工具研究礼制和商代历史的高层次研究。王国维(观堂)(1877-1927)著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商制度论》等,收于《观堂集林》。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利用东洋文库藏甲骨进行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在分期断代,占卜方法复原,甲骨文例,甲骨缀合校对取得突破性成绩。董作宾(彦堂)(1895-1963)引用近代田野考古方法入甲骨学领域,研究方法渐趋科学。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研究。甲骨文工具书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以该书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四栏,互相对照,对研究字体演变颇为方便。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汇集考释甲骨文字的资料汇编,对解读文字极为便利。论著目录有宋镇豪、常耀华《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第二讲:金石文献石刻文献: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金文: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思考题:为什么人们要将文字铭刻在珍贵的青铜器上呢?如果说商代人的甲骨文是用于占卜,那么金文是做什么用的呢?消耗众多劳动力和社会财富,目的为了铭记。《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金文的价值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结构发展的规律,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讹,探究古字古义,古代音韵,古代文法均有作用。释读考证传世文献。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例子:利簋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师,锡有司利金,用做檀公宝尊彝。”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证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确立武王伐商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物的研究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青铜器铭文,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自宋代以来,金文研究逐步开展。吕大临《考古图》体例已相当完善,图象、铭文、释文等项都已具备。专著录铭文,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内容颇为丰富。清代汉学风行,崇尚考据,金文研究随之复兴,最为著名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近代金文研究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注意铭文与器物本身相结合的研究,迄今仍是一种最重要的金文汇集。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为青铜器断代创立标准器比较法,为科学利用青铜器创造条件。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金文研究工具书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青铜器论文索引》。可以了解1986年前的中国金文研究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94年编著《殷周金文集成》完成主题铭文的收录,共收11983件,记录铭文、字数、时代、出土地等情况。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有《金文文献集成》,裒辑古今中外学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涉及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究、器铭考释、文法韵读、断代历法、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器铭辨伪及学术史研究等,是目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有关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献总集。2、石刻文献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文献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颁布《汉穆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从殷商时代开始,我国石刻文献的历史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主要类型有灵石、摩崖、器物,墓葬。一般认为,专门的石刻研究出现于宋代,这时期,古器物和古碑刻发现日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并加以研究。汉穆拉比法典石柱碑刻文献的种类碑碣:立于墓道前,列述墓主名讳、里贯、履历。墓志铭:将墓志姓名、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内容刻在砖石上而埋设于墓中。(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摩崖:在天然崖壁上刻字。隋唐以后,寺庙宫观、园林官邸、学堂书院凡兴建修葺必有立碑。随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碑刻逐步出现。石经:儒经、佛经、道经等。石刻图像:石刻图像也是重要的文献之一,前人有所忽略。明清以来,肖像画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将佛、菩萨等造像刻于寺庙中,学校里还刻孔子,先圣,供人瞻仰。石刻文献的价值文字和书法价值。文学价值: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石刻文献还可以用来辑佚古代诗词史学价值:欧阳修说:“因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缪者,以传后学”。可以用来印证传世文献。印证传世文献,如儒学、宗教文献等。墓志铭史料不可尽信。或为亲者讳,或炫耀门第。石刻文献研究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眼光的不同于收藏家的吕大临、王黼等人,收罗金石拓片达千卷,撰写400多篇跋尾,成《集古录》十卷。赵明诚(1081-1129)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著有《金石录》,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南宋洪适《隶释》27卷,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考释其中的史事、人物、形制及文字释读。清人极为推崇此书。清代石刻学清代石刻之学特点。第一石刻之学提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第二除了研究碑刻书法外,还从考证史学角度收集整理石刻文字。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录文(地方志中的金石文献,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外,进一步出现分代,通纂,证史、书目的方式。概论:晚清时期叶昌炽《语石》10卷。第一部名副其实的碑刻概论著作,梁启超推为“空前绝后”之作。现代石刻资料《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198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2万多种拓本。《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陆续出版。共1-4辑。一般类、地方类、目录题跋类外,考证、目录、一般类以及地方志类,凡320种,并附以海外金石,巨细无遗汇集于一典。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工具书,案头必备。
本文标题: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9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