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风科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囗吐涎。”《东垣十书·溯洄集》“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证治汇补·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实宜决之”。《妇人大全良方·卷三·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陈自明):“论曰:夫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治之先宜养血,然后驱风,无不愈者。宜用大八风汤、增损茵芋酒、续断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中医方药]一、内服:2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当归尾6g川芎6g生黄芪120g桃仁6g红花6g赤芍9g地龙9g水煎服2.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生地黄三两、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冬各一两,五味子五钱。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大枣、薄荷,水煎服。3.三生饮《妇人大全良方》:生南星、生乌头、生附子、木香。4.二十五味珍珠丸《藏药标准》珍珠20g石灰华100g丁香50g肉豆蔻40g草果30g降香100g豆蔻40g檀香50g沉香80g毛柯子100g木香80g荜拨40g金礞石40g香旱芹子40g黑种草子30g麝香1g诃子130g余甘子100g桂皮40g螃蟹50g冬葵果80g草莓果100g犀角30g藏红花20g牛黄1g,将珍珠、藏红花、牛黄、麝香、犀角分研,其余药物共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晾干。每丸重0.3克,每次4-5克,每日2-3次。5.通腑化痰汤《中医急诊学》:生大黄、芒硝、瓜蒌、胆星、丹参。二、外治:1.青金锭《理渝骈文》延胡索6g牙皂14g枚青黛1.8g麝香0.3g,先将前两味研极细末过筛,加入青黛、麝香同研混匀,加入清水或适量赋型剂制定锭剂,临用时以水磨汁滴鼻。2.禹功散《世医得效方》3黑牵牛末3g茴香、木香各4.5g为末,用生姜汁调药,每用少许滴鼻,主治脑血管意外、卒暴昏聩不省人事。3.趁风膏《卫生宝鉴》红海蛤如棋子大小川乌去皮脐山甲各60g(生、酥制各半)共为末,每料用15g,捣葱白汁调成厚饼子,约寸半,贴取摊一边脚中心,缚定,避风,坐室中,用热汤一盆,将贴药之脚浸热水中,候汗出,急去药。如病未尽除,候半月再用药一次。主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4.疏经活络膏《中国民间敷药疗法》川芎12g桃仁3g地龙20g红花12g菖蒲12g羌活12g薄荷8g麝香0.3g,将上药研成细末,调凡士林成膏状,选择大椎、命门、丹田、曲池等穴位贴敷。5.芦星散《新编中药学》藜芦、常山各10g,共研细末,温开水冲服,以洁净羽毛探喉取吐。主治中风不语,痰涎壅盛。6.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皂荚、细辛各6克,二药研末,取药粉3克吹鼻内,10分钟后开始呕吐痰涎。主治卒中痰迷。三、药膳:1.黄芪猪肉羹《补药和补品》黄芪30g大枣10g个当归10g枸杞子10g瘦猪肉100g精盐少许,将猪肉洗净切成薄片,与黄芪、大枣、当归、枸杞子一并入锅,加水适量炖汤,肉将熟时加入精盐调味,食肉喝汤即可。适宜于中风后遗症,4伴肢体痿废,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者。2.地龙桃花饼《常见病的饮食疗法》干地龙30g红花20g赤芍20g当归50g黄芪100g川芎10g玉米面400g小麦面100g桃仁、白糖各适量,将干地龙以酒浸泡去其气味,然后烘干研为细面;红花、赤芍、当归、黄芪、川芎等入砂锅加水煎成浓汁去渣,再把地龙粉、玉米面、小麦面、白糖倒入药汁中调匀,做圆饼20个,将桃仁去皮尖略炒匀希饼上,入笼蒸熟或烤熟均可,每次服用1-2个,每日服用两次。适用于中风后遗症。[针灸及其他疗法]1.中风闭证:水沟、十二井、涌泉、太冲、丰隆、百会、风池均用泻法,其中十二井穴点刺出血。2.中风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足三里、阴郗,前三穴以大艾柱灸之,后针各穴,用补法。3.中风耳针:肾上腺、神门、肾、胆、脾、心、脑点、耳尖、瘫痪相应部位、降压沟。4.假性延髓麻痹:主穴为哑穴,配穴为上廉泉、天容。5.陶针疗法《中国民间疗法》中风刺发旋、眉心、主脊行、夹脊行、手十尖等处。6.艾灸疗法《中国民间疗法》中风闭证:灸关元、气海;脱证:隔盐灸气海、神阙、关元等穴。以上穴位都可以先针后灸,预防中风可以灸以下穴位:神阙隔姜灸,总壮数可以达300壮。7.矿泉疗法《中国民间疗法》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用单纯性温泉、5食盐泉、重碳酸钠泉、硫酸盐泉、氢泉作泉浴疗法。[中风特色疗法]1、微创手术:运用头颅局部解剖学体表投影与断面解剖学CT、MRI摄影相结合技术,形成立体定位,进行仅3毫米大的微创手术,清除脑出血脑内血肿。治疗大、中量脑出血。2、脑脊液置换术:通过腰穿特殊技术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中的血液及分解产物,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降低迟发性血管痉挛、正常颅压脑积水。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可进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运动神经性疾病。3、醒脑开窍针疗、头皮针疗:采用天津中医学院原院长石学敏院士所创石氏醒脑开窍针法和黑龙江中医大学附二院院长东贵荣教授所创脑出血头皮针法治疗中风昏迷,醒脑开窍,促进血肿吸收,加快苏醒,促使中风肢体早期康复。4、颈交感神经干针刺疗法颈交感神经干针刺疗法是湘雅二院周裕民教授1979年发明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该疗法对脑病康复近期、远期疗效较满意。原理:颈交感神经干位于颈部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针刺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颈交感神经,通过血管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被抑制的脑细胞得以激活,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循环,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及早建立,使脑细胞活动改善,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肌力、握力得以增强。适应症: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萎缩、小儿脑瘫后遗症、脑外伤6后遗症、心脑神经官能症(康复)、顽固性耳鸣、眩晕。疗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少数病人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5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个别病例需三个疗程,有效率为92.8%。5、药氧栓区带疗法:由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心医院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发明,于1998年2月18日经北京市科委鉴定,被国家科委列入“九五”重点推广项目。原理:应用芳香开窍、醒脑提神麝香、牛黄及活血化瘀的川芎、红花等各种名贵药所制药液,有很好的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药液通过氧气雾化由呼吸道吸入,氧气作为药物载体使药物更多更快的扩散,进入血液。适应症:脑出血、脑梗塞的急性期及后遗症、闹动脉硬化症、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高血粘症、高血脂症、一氧化碳中毒、脑外伤后遗症、各种顽固性头痛及头昏。用法:每日一次,每次约30分钟,2-3周为一疗程。6、血液净化疗法:该法是将病人的血液通过充氧、紫外线照射特殊处理达到治疗目的。原理:(1)、充氧后血液的氧饱和度达95%以上。(2)、照射后血液粘度下降,红细胞变形性增强,聚集性下降。(3)、白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增强抗病能力。(4)、降低血脂、血糖。适应症:脑出血、脑梗塞的各期治疗,对高血压、高血粘、高血脂、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各种顽固性头痛、头昏、失眠均有很好的作7用。用法:每隔1-2天一次,共5-7次为一疗程。7、颈动脉半介入疗法:该疗法是根据不同性质的脑血管病人,先用不同的药物,把药物直接通过与大脑直接紧密的颈动脉加压灌注作用于脑部病灶,达到治疗目的。原理:(1)、颈动脉给药比静脉给药的浓度高190-280%,药物作用更强、更直接。(2)、选用药物分子量小,可直接穿透血脑屏障,发挥作用快。(3)、颈动脉给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大脑半暗带的供血状态,激活脑细胞,使休眠的脑细胞复苏。适应症:脑梗塞各期、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脑外伤后遗症、各种癫痫。疗法:每隔1-2天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8、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本法在欧美颇为盛行,日本将此疗法谓之国粹疗法,该疗法是将阻滞药物注射到星状神经节(下颈交感神经节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可以阻断通往头、颈、上肢、心肌、肺的交感神经,扩张该部的血管。原理:(1)、脑血管受颈交感神经调节阻滞后脑血管扩张,改善血液供应。(2)、阻断胸、颈及头部痛觉传递、发挥止痛作用。(3)、调节T细胞,增强免疫功能。(4)、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解除紧张抑郁状态。8作用:治疗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突发耳聋、失语、面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肋间神经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疗法:每隔一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头针疗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头针“是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部进行针刺的一种疗法,适用于中风等病症的治疗。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分区定位为了便于分区定位,设两条标定线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头正中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1.运动区(1)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既是。(2)治疗:1.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2.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3.下2∕5(言语一区),治疗运动性失语等。2.感觉区(1)部位:运动区平移后1.5厘米。(2)治疗:91.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感觉异常等。2.中2∕5,治疗对侧上肢痛,感觉异常等。3.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痛,感觉异常。3.足运感区(1)部位:在感觉区上点后1厘米处,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向前引3厘米长的平行线。(2)治疗:治疗对侧腰腿痛、感觉异常、瘫痪等。4.晕听区(1)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2)治疗:治疗头晕等。(二)针具及操作方法针具:选用直径0.30毫米,长40-50毫米的针灸针。操作:1.快速进针:包括飞针刺入及快速推进两个步骤。(1)飞针刺入,即用一手拇、示指捏住针体距针尖2厘米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10-20厘米。然后手腕突然往掌侧屈曲,使针尖冲刺进头皮下或肌肉层均可。(2)快速进针,即在飞针刺入头皮下或肌层后,再沿刺激区,不捻转,快速将针推到一定深度。2.快速行针要求快速捻转不提插。在捻转时要肩、肘、腕关节和拇10指固定,以达到固定针体的目的,在固定针体的前提下,示指呈半屈曲状,用示指第一节的挠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示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快速旋转。每分钟捻针200次左右,每次针体向前后各旋转两圈,约持续捻转半分钟。每间隔15-20分钟再行针1次,行针3次后出针。少数患者在进针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即不需要再行针,仅留针1小时即可。3.快速出针一手持棉球对准针孔附近,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或拇指、示指、中指捏住针柄快速往外拔出。起针后,如有明显出血,应持续按压40秒—1分钟。仅轻微出血者,只需按压3—5秒即可。二、中风病的头针治疗本病多由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而导致,主要表现为昏仆、肢体偏瘫、言语謇涩、口眼歪斜等。本病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学的脑梗死、脑出血。【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操作步骤】根据临床体征和症状,分别选相关刺激区。具体操作方法参见基本操作方法。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11三、禁忌症1、囟门未完全闭合的婴幼儿,孕妇。2、高热,心衰,病情危重者。3、头皮有感染、溃烂、创伤、瘢痕者。四、注意事项1、血压不稳定者,必须等血压稳定后方可进行头皮针治疗。2、脑出血患者,需要在病情稳定、神志清醒后,开始头针治疗。3、行针捻转时应注意观察,防止晕针等不良反应发生。4、头皮血管丰富,注意防止出血。平衡针疗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平衡针疗法是通过针刺体表的特定反应点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临床常用于颈肩腰腿痛、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安全简便、一穴多病
本文标题:中风中医文献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0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