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解读物理课程目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物理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物理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课程目标从总体上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规定了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因此,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规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归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制定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对总目标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总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即:(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的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课程总目标用五个自然段加以阐述,我们有必要分段加以认识和体会。(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和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今后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张大昌语)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人们在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过程中,存在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低估意向过程的作用,甚至把学习心理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但这种认识仍停留在把“兴趣”当作一种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今天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重新认识兴趣,不能仅仅把兴趣作为一种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当从关怀人,关心人的心理健康去认识。人应该热爱生活,生活中有苦也有乐,而认识自然、科学探索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愿意谈物理、学物理、用物理,这是一种难得的素质,因此,兴趣理应成为我们课程的第一目标。对学生认识自然的好奇心要保护、保持,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要培养和发展。如何保护、保持、培养和发展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用屡次考试失败来扼杀,而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索,让学生寻找答案,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产生全身心的兴奋,从问题走向成功,从探索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成功。这样,物理学习就充满乐趣,人生就充满乐趣。培养兴趣是初中物理教育成败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这里列举几位中外教育家、科学家对兴趣的精辟论述,有助于加深对兴趣的认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一孔子“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一一杨振宁“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一一赫尔巴特(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什么是物理基础知识。物理课程改革专家张大昌曾说:“正确使用仪器,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他又说:“有一种说法,认为科学方法的教育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去‘意会',不应‘言传',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科学方法与具体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不妨叫做程序性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很多。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把“科学方法”和技能都纳入了物物基础知识范畴,这是一种新的认识。其次要弄清知识技能目标要求。①弄清对“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的界定”即要明确“了解”、“认识”、“理解”和“独立操作”的含义。②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这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③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现在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上,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前,有必要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其实,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价值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知道……”、“理解……”这样终结性的要求外,还应该包括“经历……”、“通过……学习……”这些过程性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只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便可以不去理会。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学生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勇于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些目标实现的支撑就是科学探究过程。终结性目标的实现依靠于过程性目标的落实,这是课程目标特点之一。(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是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是学生将来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头脑中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就可以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创造很多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而应该是以物理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课程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就要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包括进来。例如,要求学生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物理课程中“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课程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多种教育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通过物理教学应达到的基率要求进行了概括性和总体性的描述。这几个方面应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突破了学科本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科特色。(二)对具体目标的认识为了更具体地阐明物理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目标。1.关于“知识与技能”知识即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知识广义说是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方法的总称。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人们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这就是人们经常强调的“双基”。物理知识博大精深,学无止境,8~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牢牢把握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立足于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些要求,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下6条知识与技能的目标:(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标题: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2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