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4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
◎第11课游褒禅山记◎第12课阿房宫赋◎第13课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第14课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徜徉在自然之间,我们的心灵变得晶莹剔透,我们的情感变得细腻丰富,我们的胸怀变得整肃涤清。临江思归,登高怀远,大自然刹那间成为传承情感的驿站,我们思想的羽翼也随之超越了自然的意义,在更博大、更深广的理性世界上空自由翱翔。谁能在游山中游出哲理,谁也就活出了境界!《阿房宫赋》阿房宫的残垣断壁,在落日的余晖中若隐若现,展现着往日的尊严。阿房宫啊,你见证了多少纸醉金迷,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见证了多少时代更替。你黄钟大吕般地告诫人们——宁可鉴之,而莫哀之!《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竹子,并没有绚丽的花儿,也没有奇特的叶儿,但它有着挺拔的身躯,有着宁折不弯的气节。是你,让人们想到了什么是伟岸;是你,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奉献;是你,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拼搏与向上……于是,你便与落霞为伴,与雾霭为友,与天空为朋。文人,爱在宅边留下你的身影;高士,会为你流连。是你的高贵与挺拔的气质让世人折服,于是便有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在黄州,你曾经用坚挺的身躯,托起了一份情感。小楼上,写满了洒脱,写满了恬淡,写满了思悟,也有失意后那涩涩的淡然……失意而趋于淡然,便是一种高贵!《滕王阁序》在中华大地上,古往今来,被铭记的名山大川有之,被描绘的深林淼水有之,被称颂的仙阁神楼有之,被吟唱的古城新市更有之。但由一序名千秋者,惟滕王阁也。滕王阁,已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斯序,则是一首中华文化最响亮的歌!第11课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质疑一、从课本中积累“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是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一种勇于质疑的精神。“深思”,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治学,善于质疑;他的人生,奋斗执着;他的为政,无畏无悔。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审慎质疑”与“治国齐家”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二、从历史中积累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来,青年学生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三、从名言中积累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5.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一、作者简介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二、背景回放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译为二、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数词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甫古代男子美称,后多用于男子的表字十分之一对于这种情况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副词,很,十分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不同寻常,不同一般到达,到了……地方……的缘故泛指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何可胜道.也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路旁动词,说,讲动词,取道,绕道名词,道义名词,道理,规律名词,方法2.文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名词,文中指碑文名词,指碑上残存的文字动词,画彩纹名词,文章3.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动词,观察名词,景象4.得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动词,能名词,心得,收获名词,心得5.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距其.院东五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其.皆出于此乎代词,自己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代词,他们,指代“古之人”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2.名词作动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旁边筑舍定居命名,称正确地指称、说明(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1.则其至.又加少矣2.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往往有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火尚足以明.也到达的人见到的景象流传的文字收获,心得走到尽头照明2.形容词作名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常在于险远..(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深度险阻偏僻的地方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使……错误传布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判断)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4.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介词“于”)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代词“之”)3.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三)状语后置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明大意]本文通过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褒禅山的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主张。[理脉络]阅读《游褒禅山记》,回答后面的问题。1.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前后照应的一项是()A.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险以远,则至者少C.①其文漫灭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解析:C项,与叙述文字“其文漫灭”相照应的应该是“古书之不存”,而不是“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够说明白”。答案:C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解析:①是作者借托古人,说他们因对事物深入观察与思索,才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是为后面的议论而张本;⑤说明游后洞的人少,属于记游后洞的经过;⑥说明作者自己游洞出来后的“后悔”心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这三句都不属于“所得”。答案:C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是唯一的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的人,死后又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解析:A项,文本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为“开始”“当初”之义,并非指慧褒“是唯一的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答案:A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的山水游记中融入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而与唐人不同的是,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创作的游记散文充满了理性色彩,《游褒禅山记》一文正具备了这一特点。B.王安石感叹做学问的人要“深思慎取”是因为“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力”与“物”是客观条件,“志”是主观因素,起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D.这篇游记散文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提升。文章第三节议的部分紧扣第一节展开,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第四节又紧承第二节展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解析:D项,应是第三节紧承第二节,第四节承接第一节。答案:D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褒禅山也叫作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舍定居,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庐冢也。褒墓旁盖的屋舍。浮图:梵fàn语,音译词,又作“浮屠”“佛图”。指佛教、佛教徒、佛塔等,这里指僧人。慧褒:唐代的一位僧人。舍:筑舍定居。址:建筑物等的基础。这里指僧人。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称。所谓:所说的。庐冢zhǒnɡ: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经模糊不清,只有它上面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是“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距:距离。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中写作“华山洞”,看正文下句,应作华阳洞。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岸为阴,水北岸为阳。仆:向前跌倒。其文漫灭:碑文因受磨损、侵蚀
本文标题:第4单元-第11课-游褒禅山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4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