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华松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必修2《政治生活》考点概览考向定位1.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6.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7.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中国的和平发展,重点考查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体现类、说明类和原因类为主,聚焦于时代主题、多极化和我国外交政策。材料题多以评析类和体现类为主,重点考查对某一国际现象的评析,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考点考向概览考点一、时代的主题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1)和平问题①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②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③当代和平现状: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考点一、时代的主题(2)发展问题①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②当代发展现状: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③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考点一、时代的主题(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有力保障。【特别提示】“两个问题”与“两个主题”的关系(1)“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都是讲述和平与战争这个政治问题,前者讲述问题本身,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1)“发展问题”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和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都是讲述经济问题,前者讲述问题本身,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考点一、时代的主题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1)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特别提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是国际恐怖主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各国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考点一、时代的主题(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考点一、时代的主题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4个保障考点二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1、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此,各国应当做到: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不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考点三、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2、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3、多极化格局的表现: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5、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影响: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点三、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6、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7、多极化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斗争的演变过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考点三、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1、国际竞争的表现: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3、我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考点三、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考点四、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2、外交政策的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基本点)(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考点四、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基本立场(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①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②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③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④成熟、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考点五、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2)我国的主要外交成就:①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②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③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④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⑤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考点五、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4)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考点五、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考点六、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2、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见教材P109---略【拓展思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1)中国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要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崛起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的合作与发展。(2)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平崛起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综合国力。(3)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中国和平发展充分彰显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和平发展,根本上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5)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考点六、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国际竞争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考点六、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3、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际关系①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②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纠纷考点六、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3、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华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7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