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色彩——设计色彩李敏Designchromatics课程教学•简介:•《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针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归纳、整合规律,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正确把握色彩、表现色彩、创造色彩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考前色彩与大学色彩课的区别:•1、目的不同•2、要求不同•3、学习的知识体系不同•4、思维也有所不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设计色彩的运用规律,主观能动地进行表现与设计,将色彩走向设计进行引导,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对设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掌握设计色彩的应用规律,为后续类型复杂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训练,解决用客观色彩的描绘向主观表达,即描绘起步向“色彩分解”倾斜,颜色向“限制色彩”倾斜,在造型表现上向“装饰性”倾斜,艺术情境向“意象性”倾斜。•“色彩分解”——把原来由色光混合的物体颜色进行分解,然后以小色点或小色块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让分解得到的色点色块在我们视觉中混合成画面中新的颜色与物体形象。•“限制色彩”——色彩的多与少。少是规则的限制,多是自由的释放。•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设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的规律,能正确观察对象、分析对象和表现对象,提高创造和表现事物的能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承上:设计素描;•启下:三大构成里的色彩构成、设计课程•课程基本内容和周学时安排:•总学时72•3周理论课讲述•4周静物色彩写生练习(4开1张)•6——7周向大师学习临摹(4开1张)•8——9周向大师学习借鉴(4开1张)•10——12周命题(2开1张)•13——15周命题(2开1张)•16——18周考试/创意色彩/综合运用(2开1张)•色彩自画像每周3张(工具不限,表现方式不限)•课程准备:•画板、画架、凳子。•2开、4开纸张•写生纸张不限(水粉、水彩、彩色卡纸等、有底纹的纸等)•写生工具不限(油画、水彩、水粉、丙烯、色粉笔、油画棒均可)•颜料盒、调色盘、小水桶、吸水海绵、铅笔、橡皮等。•色彩课要求:•色彩写生强调色彩的主观性、创造性。•色彩写生手法不限(颜色堆积、点彩、抽象、装饰、写实等)•纪律问题:•不允许有迟到早退现象,有事向辅导员开请假条。(倒扣分方式)Chromatics色彩学Color颜色一前言•光和色是并存的,没有光,就没有颜色。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光的照射作用下才显示出物象。•瑞士艺术家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光又产生了色彩。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光——这个世界第一个先想通过色彩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精神和活生生的灵魂。”光的作用一视觉世界中的色彩生活中的色彩•中国馆威尼斯布拉诺的彩色房子•电脑CG作品(数字化)第一讲光与色的共鸣一固有色二光源与环境色•色彩的产生•光是色彩之源。•在《圣经·创世纪》的第一章里写道:“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上帝创造了光,让这个世界明亮起来,上帝也就创造了色彩。对于色彩的来源——光,不同领域的人们进行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因为色彩对于不同领域的应用着眼点不同。但是基本的事实是,色彩是光的产物,并非无体本身固有,1672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光是物体射出的一种微粒(即光粒)。•知识点•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他用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光,并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人眼能看见的称为可见光。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颜色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nm)。•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知识点•色的组成:•光源——物体——眼睛——大脑•知识点1:晶状体2:视网膜3:虹膜1:镜头=晶状体2:CCD=视网膜3:光圈=虹膜•知识点扩充•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是认识色彩的基本概念。•固有色:物体自身固有的色彩。•但任何物体的颜色都会受到光源及其周围物体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大多数时候我们把物体中间灰调处的颜色认为是固有色,真正固定不变的颜色是没有的。如红花、绿叶、蓝布、白雪等。•知识点•光源色:不同光源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光色。光源自身是有色彩的,如日光、灯光、荧光等。不同色彩特别是强光源,可以同化或改变物象的色彩。•在室内自然光的条件下,由于天光的影响,物体的色调偏冷。•知识点•光源改变为普通灯泡后,画面变成了暖色调。•知识点•主要光源略偏绿,整个画面调子随之改变。•知识点•莫奈(1840-1926年)画的《鲁昂大教堂》在不同光线下的景象。•知识点•环境色:也称条件色,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在物体上形成的色彩效果。如一个梨在红色的背景布下暗部会呈现橙红倾向。•环境色变化,物体的颜色也会跟着有变化。•知识点•由于背景色彩的改变,几个水果的颜色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知识点•由于背景色彩的改变,几个水果的颜色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知识点•由于背景色彩的改变,几个水果的颜色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知识点一固有色宋《牡丹图》北京故宫博物馆•意大利桑德罗·波提切利•宋林椿•《果熟来禽图》•弗兰德斯•奥萨斯·比尔特•俄•S.H.库尔帕诺夫•荷兰•约翰尼斯·维米尔•《台夫特的街道》1657二光源与环境色•法国•克劳德·莫奈•《打阳伞的女人》•法国•阿尔弗雷德·西斯莱•《莫尔的教堂》1894•俄•康·阿·科洛温•《冬》1894•学生•静物作业1•学生静物作业2•法国•皮埃尔·博纳尔•《玻璃花瓶》•学生静物作业3•学生静物作业4第二讲色彩的性格一冷暖二纯度三明度四色相五补色•暖色系:指的是包括黄、红、褐、褚的所有色彩。它们给人以热烈、欢快、温暖、奔放的感觉。•知识点•冷色系:指的是包括绿色、蓝色、紫色的所有色彩,它给人以清冷、宁静、凉爽的感觉。冷色和暖色并非是绝对的,一些冷色在它所属的冷色系中通过对比,具有的偏冷的倾向。暖色亦然。•知识点•补色对比:补色是在色相环中通过直径相对的颜色,如红与绿,黄与蓝,橙与紫。一种特定的颜色只有一种补色。一对补色放置一起能产生最强烈的对比。•知识点•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补色•知识点•原色:无法调配出来的三原色。三原色中红是曙红,黄是淡黄,蓝是湖蓝。•间色:两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称为间色,又称二次色,根据原色加入的比例不同就可以产生多种间色,如黄+红,红多则呈桔红,黄多就呈桔黄;如黄+蓝,黄多则呈草绿,蓝多就呈深绿;如红+蓝,红多则呈紫罗兰,蓝多就呈青莲色。•复色: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相混合所产生的色彩称为复色。复色比间色的色彩纯度明显下降,产生大量的灰黄、灰红、灰褚、灰绿、灰蓝和灰紫色等。•补色:在色环中直线距离最远的一对色彩是补色,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两种补色相调配为黑灰色。•知识点•知识点•伊顿色相环表现了颜色的对比关系,也就是伊顿所称的补色关系。•知识点•同类色:相同类别的色彩称为同类色,如柠檬黄、淡黄、中黄、土黄,就属同类色。•知识点•近似色:同类别色彩或相近的不同类别色彩称为近似色,如桔黄与桔红、朱红与大红就是近似色,而桔红与朱红、中黄与桔黄也是近似色。•不同类别但明度相近的冷暖色彩也成之为近似色,如淡绿与湖蓝、群青与紫、曙红与紫罗兰等。•知识点•协调色:指的是所用的色彩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段上,都处于相互帮衬、相互制约、协同一致的搭配关系,如原色与间色、间色与复合色、复合色与灰色的协调等。•知识点•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知识点•色相:色相是表示色彩自身的独特性质,它与色彩的强弱、明暗没有关系。•色相即是色彩的相貌,是色彩的最大特征,一般根据其特色进行命名。如黄、红、绿灯,当黄色加入白色之后,显出不同的奶黄、麦芽黄等,但它的黄色性质不变,依然保持黄色的色相。•知识点•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可以用黑、白、灰的关系来表述。一个色彩加入白色越多,明度也就越高,加入黑色越多,明度就越低。一般可分为九级。•纯度:色彩的饱和鲜艳度。也叫饱和度、彩度、艳度。光色中的红、橙、黄、绿、蓝、紫都是高纯度的。一个色彩只要不加入其他色彩,就是高纯度,只要加入了其他色彩且加得越多,纯度就越低。黑、白、灰无色彩,其纯度等于零。•知识点•色彩的协调包含着力量的对比与平衡。•俄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1——1900)一冷暖•德保罗·克利(1879——1940)修道院•学生作品《蔬菜》•德•汉斯·霍夫曼•(1883—1966)•俄•米哈伊尔·纳斯特洛夫•(1889——1942)•法亨利·马蒂斯(1869——1954)二纯度•清•刺绣•法•保罗·高更•(1948—1903)•学生作品•学生作品•法莫里斯·尤特里罗(1883-1955)《白色教堂》•学生作品•意大利•马萨乔•(1401-1428)•学生作品•挪威•爱德华·蒙克(1863-1944)三明度•学生作品•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米歇尔·西里•法巴尔蒂斯(1908-2001)•学生作品四色相•西班牙•巴勃罗·唐伊斯·毕加索•(1881-1973)•学生作品•荷•文森特·梵·高•(1853-1890)•《向日葵》•学生作品•学生作品五补色•法•图鲁兹·劳特累克•《忧郁的女丑角》•俄•马克·夏加尔•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墨弗瑞达·卡罗(1907-1954)《有鹦鹉和旗子的静物》六色调与构图•学生作品•学生作品•法•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红色屋顶》•荷•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白色菊花、百合、玫瑰》•《美丽的生命循环-5》•意•乔治·莫兰迪(1890-1964)•完美理想的绘画构图,是各种形式因素合理的有机构成,是形式心理综合运用的业绩。严肃的画家在构图时,对画面上每一细微末节的安排,都倾注巨大的心血,甚至有时为了取得某种视觉效果而不惜用数年时间进行构图的推敲和作数幅变体画进行比较。••一、绘画作品构图的直接分析•董希文的巨作《开国大典》,以矩形大画幅的构图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伟大时刻的壮阔场面。画家认为,要反映开国大典这一重大事件必须要有一个共和国开国领导群体与广场群众囊括在同一画面中的“大团圆”构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开国大典所具有的“人民胜利”的伟大意义。董希文决定在创作中打破写实的限制,按自己的理解选择画面构图。•二、从画家创作草图的变动过程领会构图技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列宾创作这幅画的立意在于:通过画这些代表了整个俄罗斯苦难的纤夫们的苦难,揭露沙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为了构图更好地体现出来,为此,他去伏尔加河深入体验纤夫的生活,画了变体画和大量草图,花费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变体画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变体画之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变体画之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变体画草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变体画之四•[俄]列宾《伏尔加河纤夫》完成作品图•三、同一命题的名画比较[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最后的晚餐》这个宗教题材的内容,历经各代画家反复创作,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相比较
本文标题:色彩(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7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