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十社戏学习目标1.感爱美好的童年往事;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理清课文思路,说出重要段落的作用。3.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4.赏析语言的生动性及叙事的详略。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2.分析双喜等人物形象3.语言的生动性及叙事的详略。难点:1.重要段落的作用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一)导入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板题)(二)展示目标1、识记生字词;感知并理清文章思路。2、叙事的详略及作用;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二、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词语,给加线的字注音。dàimàn()cuānduo()jiǎojié()yōuyáng()piāomiǎo()yīxī()归省()行家()惮()絮叨()凫水()潺()歌吹()蕴藻()纠葛()棹船()撮起()乌桕树()2.速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总结小说的中心情节。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4.根据中心情节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段意5.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三、合作探究文章第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点拨: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四、堂清检测(一)填上下面一段话中所空的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二)填空选择。1.课文的线索是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结构全篇。2.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读课文,理清了写作思路并研读了课文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及文章主题。(二)展示目标1、研读文章第二、三部分;分析双喜等人物形象。2、重点段分析;体会语言的生动性。3、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2、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3、结合课文,思考双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讨论并归纳: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讨论并归纳:(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三、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且注意有关人物描写的部分以“我喜欢________(人物名)因为他__________(概括人物性格),比如__________(举文中人物表现的原句)”的句式探究一下本文中你感兴趣的人物。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3、精讲点拨: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课堂小结: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小说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从线索上看,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事:一是平桥村看戏,这是民风;二是双喜偷豆,这是民情。在写民风方面,又写了三个方面:一是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二是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三是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在写民情方面,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赵庄看社戏;二是看戏后归航偷豆。从写景上看,作者动用多种感官,写出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很好地衬托了人物心情,服务了文章的主题。从刻画人物看,双喜、六一公公,一个个淳朴、善良、感情真挚。这一切都是作者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且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这样就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四、达标训练及堂清检测。(一)巩固练习:课后第二题1.阅读22—23段,回答下面问题。(1)分别用一句话概述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明确:①写船离赵庄回望戏台的情景。②月夜归航的情景。(2)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作者从中传达出什么感情?并试作分析。答:留恋,依依不舍的感情。虽是“回望”,“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充分表现“我”对那戏的向往、留连不已;虽“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我”内心仍为社戏所牵挂,充分表现了那夜社戏之好,依依不舍。(3)仔细阅读第二段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有何作用?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是侧面描写,间接写船行得迅疾,突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高超。(三)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明确:“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说“踊跃”?)明确: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明确:“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明确: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社戏》这篇小说,我们明确了小说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5.背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教学反思:十一端午日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重点难点: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师: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吃粽子、挂香袋、系五色绳、抹雄黄酒、插艾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通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蘸()酒峒()族泅()水数()天前擂()鼓鹳()河呐()喊一律()shù()军jiǎng()手泥jiāng()2.了解作者:沈从文3.熟读课文,画出湘西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说一说作者以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从文中找出根据。习俗:(1)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2)穿新衣;(3)吃鱼吃肉;(4)划龙船竞赛;——详写;(5)追赶放下水的鸭子〕——较详顺序:时间顺序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标志性词语:(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4.读文后,你认为文中哪个场面描绘最精彩?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三、合作探究1.请一位同学把文中最精彩的场面读给大家听。听后同学们加以评价。2.听的同时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赛龙舟场面激烈的句子(——画出)(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着鼓声缓促的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3.所画的句子从哪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这一场面的?并结合句子说一说。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1)声音:锣鼓声,人声、歌声、鞭炮声、加油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特点:喧闹、有节奏、嘹亮、粗犷、(2)视觉:色彩: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水花四溅4.(展示多媒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段影片,请同学们从听觉、视觉这两个角度来感受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展示多媒体)5.课文中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齐读、用○标出)作用是什么?桨手——————持(桨)、划(船)带头的——————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鸣擂鼓、打锣的————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观众————————鼓声如雷、(烘托赛龙舟的精彩)准确用词的作用:(突出鸣擂鼓、打锣的等人物特征;表现赛船气氛的热烈,)(三)精讲点拨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①、围绕一个场面写②、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③、点面结合④、要有场面的相关气氛⑤、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了端午日的种种风俗。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等活动,这些风俗都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及理想追求。四、达标训练及堂清检测1、填空(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等。2、文中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点)3、写两句有关端午节的诗句。4.写一段话表现出拔河的激烈场面。课后反思十二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1、联系课文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思和作品独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三四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2810 .html